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日前,知名軍旅作家王樹增分別在文博會7號館與中心書城開展系列作品簽售會,并接受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王樹增在20多年的寫作生涯中專注非虛構文學,著有長篇戰(zhàn)爭紀實文學《長征》、《朝鮮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中國近代史系列《1901》、《1911》等。他說,非虛構文學在當代中國的定義仍然不太清晰,但已漸漸為讀者所接受,相信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好作品出現(xiàn)。
非虛構文學不等同于報告文學
王樹增被稱為中國當代非虛構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而他自稱是“試驗者”。時至今日,非虛構文學已經(jīng)占據(jù)了世界文壇的半壁江山,但王樹增表示,其在當代中國的定義仍然不太清晰。
在他看來,非虛構文學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特征。一是真實,每個細節(jié)都不能虛構。二是要有文學性,“不能寫成軍史、戰(zhàn)史,”他表示:“我認為我寫的是心靈史!避娛贰(zhàn)史是以事件為核心,而文學是人學,在其中,人的生存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是第一位的。第三,他認為必須在著作中為讀者提供有作家獨特認知價值的歷史解讀。“《長征》已經(jīng)賣了10年,印數(shù)達到70萬,讀者為什么愿意買去看,因為讀者有一種審美需求,他們會認為作家能給他們新的解讀!
王樹增還認為,非虛構文學不等同于以前所講的報告文學。“報告文學是新中國特有的名詞,具有一定的新聞性質,帶有紀實性、即時性,很多是來自于熱點題材。而非虛構文學更具備史學性、文學性、檔案性,其中,我更看重非虛構文學的歷史性和文學性。”
真實的歷史比戲劇更戲劇
作為非虛構文學的真實要達到什么程度?“我翻看過現(xiàn)在一些非虛構文學作品,里面有大量的對話,還有人物的心理活動。這其實是不允許的。如果有的話,作者必須寫清楚注釋,每個細節(jié)都必須找到出處。”王樹增說,自己寫《朝鮮戰(zhàn)爭》的時候,即使是一場最小的戰(zhàn)斗,也必須搞清楚兩支交戰(zhàn)隊伍的來歷,詳細到美軍的一個排長叫什么名字,是白人還是黑人,來自美國哪個州,都要盡可能多地考證史料。
要追求百分之百的真實,是否會影響到文學寫作的戲劇性和生動性?王樹增并不認同:“真實的歷史是最有戲劇性的,但要看作家挖掘史料和挖掘檔案的功夫。”他說:“我寫《1901》的時候,莫言當時在寫《檀香刑》,我們一起采集了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時的一些史料,后來我把《1901》寫完給他看,他就說:歷史上這些真實的細節(jié),是虛構也虛構不來的。”
這也正是創(chuàng)作非虛構作品的艱難之處——既要窮極所有史料,靜下心來進行大量的調(diào)查,又要具有相當?shù)奈膶W水準,優(yōu)秀的非虛構文學寫作者必須具備歷史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美學、甚至地理學等全方位的積累。這也正是王樹增每部書都要寫上五六年的原因。目前,他的戰(zhàn)爭系列作品已經(jīng)完成,而歷史系列則準備在《1901》、《1911》之后,再寫一部《1921》,完整記錄20世紀前20年的風云巨變。
“希望讀者更加關注非虛構作品,也希望有越來越多年輕的寫作者加入非虛構的行列!蓖鯓湓鲞說,年輕的非虛構作家要深刻認識到寫作的使命擔當,沒有巨大的責任感是寫不出好東西的!拔也幌Mx者會用獵奇的眼光去看歷史作品,我們寫作的目標不是揭示內(nèi)幕,而是傳播一種在整個文明發(fā)展過程中被證明是正確的價值觀。”他認為,作家要有這種胸懷和擔當意識,才能夠寫出傳世之作。(韓文嘉/文 王雨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