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世界文學動態(tài)
《衛(wèi)報》|漫畫版“紐約三部曲”出版
由《玻璃城》《幽靈》和《鎖閉的屋子》構成的后現(xiàn)代小說名作“紐約三部曲”源于一個撥錯的電話——1980年左右,作家保羅·奧斯特接通了兩次電話,電話里只有一句話:“請問是平克頓偵探事務所嗎?”他告訴對方打錯了,但說完就追悔莫及,感到自己錯過了電話那端的故事。保羅·奧斯特以此為故事開端,創(chuàng)作了“紐約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說《玻璃城》。在《玻璃城》出版的九年后,保羅·卡拉西克和大衛(wèi)·馬祖凱利將其改編為漫畫,然而直到今年四月,三部曲的后兩部漫畫版才最終創(chuàng)作完成并出版?!队撵`》和《鎖閉的屋子》的漫畫均在保羅·奧斯特的關注下完成,直到他于去年四月逝世。
三部曲的漫畫均為黑白色調,線條簡潔卻極具創(chuàng)意。《玻璃城》中的偵探小說家奎因在漫畫中的曼哈頓地圖上是一個巨人的形象,而《鎖閉的屋子》中的無名敘述者則以微縮模型的形象出現(xiàn)——他坐在一個行李箱里,箱內裝有兒時好友范肖的檔案。漫畫在一定程度上解析了保羅·奧斯特文字中的隱喻——寫作時的一滴墨水中仿佛蘊含一張扭曲的人臉,迷宮以人類大腦的樣式呈現(xiàn),思考的過程則被形容為挖洞。漫畫版“紐約三部曲”還原了保羅·奧斯特故事中的城市設定,并且重新表達了小說的主題——偶然性和孤獨。
《紐約時報》|華裔兒童文學作家的中國故事
華裔兒童文學作家、插畫家林佩思(Grace Lin)即將推出新作《大門,女孩和龍》(The Gate,the Girl,and the Dragon)。此前,林佩思已經出版了二十五部作品,曾獲兒童圖書獎紐伯瑞獎和繪本獎凱迪克獎。林佩思的新作沿用了兒童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比喻——跨越門檻。這道門檻可以是通向仙境的兔子洞、抵達納尼亞世界的衣柜門,而在《大門,女孩和龍》的世界里,這道門檻是一座中國古代的舊城門。一頭名叫金的公獅幼崽由于貪玩滯留在了現(xiàn)代,變成了一座石頭雕像,只有穿過舊城門,金才能回到它熟悉的由草原、河流和山脈組成的王國。
林佩思的小說名字總是聽起來像是謎語,比如《山與月相逢之處》(Where the Mountain Meets the Moon)和《當海水變成銀色》(When the Sea Turned to Silver)。在新作中,林佩思仍舊使用她標志性的敘事結構:平行的故事情節(jié)快速推進,最終匯聚在一起。她常常將故事嵌套在故事之中,并反復運用來自中國文化的故事元素,在《大門,女孩和龍》的冒險之旅中,一個黑色長發(fā)的中國女孩和一條化身為蟲的龍則是故事發(fā)展的關鍵角色。
阿歇特出版集團|托妮·莫里森和弗蘭·利波維茲的友情
托妮·莫里森逝世后,作家、《紐約客》創(chuàng)始編輯弗蘭·利波維茲曾說道,“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托妮是我見過最有趣的人之一,而我碰巧是一名趣味專家。”利波維茲與莫里森相熟四十年,利波維茲是白人,莫里森則是黑人且年長二十歲。她們總是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也曾爭辯莫里森的蘋果派和利波維茲媽媽做的杏子餡餅哪個更美味。1993年,托妮·莫里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利波維茲陪伴領獎。莫里森催促利波維茲一落地斯德哥爾摩就趕緊到她所在的酒店來,因為她需要利波維茲跟她一起商量領獎演說詞,以及幫她決定戴哪副手套。
這些托妮·莫里森與弗蘭·利波維茲之間的友情細節(jié)被收錄在作家普里亞·武爾奇(Priya Vulchi)四月推出的新書《好朋友:那些改變我們及世界的聯(lián)結》(Good Friends: Bonds That Change Us and the World)中。武爾奇尤其同意利波維茲的說法:友誼來臨的時候就和陷入愛情的感覺一樣,只不過友情往往更加長久。在書中,武爾奇還討論了歷史上其他著名的友誼,并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西塞羅的哲思中探尋了友誼的意義和維持友情的良方。武爾奇認為,友情不僅對參與其中的個體至關重要,對于人類整體也同樣影響深遠。
Lithub網站|薩莉·魯尼推薦的小說集
威爾士作家托馬斯·莫里斯(Thomas Morris)曾于2016年獲得威爾士年度圖書獎,并于2023年被《格蘭塔》雜志評選為二十位英國最佳年輕小說家之一。在他的最新短篇小說集《開放》(Open Up)的新書發(fā)布會上,作家薩莉·魯尼詳細分析并推介了這部入圍狄蘭·托馬斯獎長名單的作品。莫里斯與魯尼結識于都柏林圣三一學院,莫里斯最初是魯尼的編輯。魯尼曾說過,“我所有有效的寫作建議都來自莫里斯?!?/p>
在薩莉·魯尼看來,好友托馬斯·莫里斯的新作是一部心理現(xiàn)實主義作品。通常,心理現(xiàn)實主義小說會采用意識流、閃回等敘述方式來探索人物心理。魯尼補充道,“現(xiàn)實主義”一詞也許會使讀者誤解,以為小說的故事設定完全受到現(xiàn)實框架的限制,但事實上,莫里斯的《開放》摒棄了現(xiàn)實慣例。比如,其中一篇小說完全發(fā)生在水下,講述了一個海馬家庭的故事;另一篇小說的主人公則清晰地記得八歲時被外星人劫持的細節(jié)。
在《開放》的首篇故事《威爾士》(Wales)中,十歲的主人公加雷斯記得自己四歲時曾在商店和母親走散,“在尋找DVD時,他發(fā)現(xiàn)了一條狹窄的藍色走廊,于是他獨自穿過。走廊的地面傾斜,周圍的一切都極為安靜,然后他意識到,自己進入了處于這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之間的秘密地帶。等到他再出現(xiàn)在文具店里、站在母親身邊時,已經過去了好幾年。”魯尼認為,莫里斯構建了這些非常規(guī)的故事,但他并非想要規(guī)避諸如“如何成為我們自己”“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生活”這類尋常的人類命題,而是在使用一種新的小說形式、新的語言去回答這些問題。魯尼還談道,莫里斯的這部作品并不撫慰人心,相反,我們能在每個故事中看到一種令人不安的流動性,“它們流向本不該去的地方,試圖瓦解那些曾經看似堅固的東西。”
歌德學院|萊比錫書展獎揭曉
近日,2025年萊比錫書展獎(Leipzig Book Fair Prize)揭曉。萊比錫書展獎設立于2005年,旨在表彰卓越的德語新作,頒獎典禮于每年的萊比錫書展首日舉行。作家克里斯汀·比爾考(Kristine Bilkau)憑借小說《半島》(Halbinsel)獲得了虛構類獎項。在這部以父母之愛為主題的作品中,女兒的父親在年輕時去世,他雖然永遠缺席,但又無時不在;故事中的母親則嘗試與離開幾年后重返家鄉(xiāng)的女兒恢復信任感。比爾考解釋道,女兒這個角色一直以來期望的就是真誠。此外,俄羅斯裔作家伊琳娜·拉斯托古娃(Irina Rastorgueva)憑借《彈窗宣傳》(Pop-up Propaganda)贏得非虛構獎。拉斯托古娃自2017年起定居柏林,該書創(chuàng)造性地評論了近年來社會生活語境中出現(xiàn)的新詞;翻譯家托馬斯·維勒(Thomas Weiler)憑借《火村》(Feuerd?rfer)一書獲翻譯類獎項,該書由白俄羅斯語翻譯成德語,是一部由三百名二戰(zhàn)納粹德國罪行見證人參與的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