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月報》:延安文藝活躍樣貌的珍貴文獻
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文獻中心的二層,陳列著一套《紅色檔案——延安時期文獻檔案匯編》叢書。這套由陜西人民出版社歷時五年整理的文獻,系統(tǒng)、完整呈現(xiàn)了延安時期黨政機關、文藝團體的出版物原貌,其中的《文藝月報》分冊吸引了我的目光。1941年是延安文藝活動較為活躍的一年,一大批文藝團體和報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1941年1月創(chuàng)刊的《文藝月報》雖然辦刊時間并不長,目前能找到的也僅有17期(至1942年9月),但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跡。
1940年,蕭軍等人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延安分會后,與丁玲共同創(chuàng)建了文藝月會,次年推出機關刊物《文藝月報》,由丁玲、舒群、蕭軍輪流主編?!段乃囋聢蟆返膭?chuàng)刊號刊發(fā)了丁玲、舒群、蕭軍的《簡記文藝月會》,何其芳的《對于〈月報〉的一點意見》,荒煤的《第一聲呼喊》,丁玲的《大度、寬容與文藝月報》等文章。其中荒煤的文章有較為鮮明的革命動員色彩,與丁玲的《大度、寬容與文藝月報》形成呼應,丁玲強調“大度、寬容”,荒煤則側重“第一聲呼喊”的戰(zhàn)斗性,二者共同構建了《文藝月報》“兼容并蓄,服務革命”的辦刊宗旨。荒煤在文中提出,延安被認為是“一個堅強的文藝堡壘”,如果文藝月會是以文藝創(chuàng)作和批評充實延安文藝堡壘的先鋒隊,那么《文藝月報》就是這個“文藝堡壘的號筒”。丁玲也強調“《文藝月報》要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把握斗爭的原則”,內容方面要多樣化,要有鮮明的特色,而“不要使《文藝月報》成為一個沒有明確的主張、溫吞水的拖拖沓沓的可有可無的、沒有生氣的東西”。
正是在這樣的辦刊理念指導下,《文藝月報》基本上遵循著“文藝為抗戰(zhàn)服務”這一主旋律,刊登了大量與抗戰(zhàn)相關的作品。其中艾青的詩歌比較有代表性??窃诘谖迤诘摹度龂s》,是一首有較強批判意味的詩歌,艾青通過詩歌表達了對國際法西斯勢力擴張以及部分不覺醒漢奸的批判,并呼吁民眾團結起來抵抗侵略:“但中國人民不愿意自己消亡/用暴怒的反抗擊碎侵略者的夢?!笨d在第十四期的《太陽的話》,艾青以其積極樂觀的筆觸,借太陽這一意象抒發(fā)了愛國情懷,詩中“打開窗子”“撒滿光明”等語句,象征打破舊中國的封閉與黑暗,迎接民主與自由的新生活,表達了對抗戰(zhàn)必勝的美好憧憬。此外,第七期刊登的虞迅的《骨肉——一個傷員語錄》、陶著的《我們的日子》,第十一期刊登的馮牧的《歡樂的詩和斗爭的詩——對于我們詩底創(chuàng)作的幾種現(xiàn)象底感想》、蕭軍的《敬致:延安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會》、逯斐的《迫害》,第十七期韋明的《于一次“焚毀”底戰(zhàn)斗中》等不同體裁的文章,或是倡導將文藝作為戰(zhàn)斗的武器,或是通過描寫戰(zhàn)爭的殘酷表達對戰(zhàn)爭的批判,或是以戲劇形式再現(xiàn)淪陷區(qū)的苦難,強化文藝的救亡功能,從不同角度體現(xiàn)了《文藝月報》作為“文藝堡壘的號筒”功能。
《文藝月報》很注重對青年作者的挖掘和培養(yǎng)。在《文藝月報》創(chuàng)辦后不久,文藝月會又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名為星期文藝學園的業(yè)余文藝補習班?!段乃囋聢蟆返谒钠诳堑摹稊M創(chuàng)辦星期〈文藝學園〉座談會要紀》簡要介紹了創(chuàng)辦星期文藝學園的宗旨就是幫助文學青年學習寫作:使一些對文藝有興趣學習與寫作的人,有一個研究的機會。第五期接著又刊登了雪韋撰寫的《關于“延安星期文藝學園”的產生》一文,詳細闡述了《文藝月報》的主編們想借助星期文藝學園培養(yǎng)青年文藝愛好者的強烈愿望。文章指出,在延安除了“魯藝”文學系的一些同學,社會上還有許多喜歡文藝的青年是“苦”的,因為他們看不到什么文學書,也沒有多少文學報刊可看,更沒有相關的文藝活動可以參加。熱愛文學的青年們即使寫出來作品也找不到人幫助修改,他們想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但苦于無門。因此開辦一些“業(yè)余”的補習班就是必要的“補救”,如此就可以讓那些青年們利用周日的時間學習、提高自己。雪韋還提了幾點愿望:希望工作人員能夠“持久不?!薄芭ぷ鳌薄叭蝿谌卧埂?;希望青年學員能夠“貫徹始終學習”“不因小故而拋棄或中斷學習”;希望文學界的同志們能夠“發(fā)揚團結友愛的作風”“為我們新民主主義的文學事業(yè)——馬克思主義的文學事業(yè)而再加珍重”。
除了幾次刊登文章介紹延安星期文藝學園相關情況,《文藝月報》還為文學青年發(fā)表作品提供了平臺。第六期的《文藝月報》大篇幅推出了“我與文學專頁(星期文藝學園選輯)”,刊登了青年作者晉駝的《人間最高尚的趣味》、趙文藻的《我要贊美,也要學習》、楊楓的《向我所愛的人群呼喚》等五篇文章。羅烽在《“專頁”及其他》一文中指出,這五篇文章是從一百二十多個青年學員的試卷中選出來的,但并不是擇其優(yōu)者選用,而是因為這些文章是獨特的存在,透過這些文章能夠讓大家看到愛好文學的青年們如何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認識文學,與文學產生密切的關系。并且強調發(fā)表這五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讓人們更好理解文學對于人生的價值,并能夠把握住文學這一有力的武器,破舊立新,“給新中國的新文學的歷史上,刻鑄下輝煌的業(yè)績”,可謂對青年作者寄予厚望。第十六期更是推出了“延安星期文藝學園結束紀念特輯”,除了刊登第一期四十多位學員的名單,還刊登了蕭軍撰寫的《獻辭——為延安星期文藝學園一年修業(yè)期滿》和高陽撰寫的《我反省——星期文藝學園結束時我所要講的話》,以及十多位學員代表的學習體會??梢钥闯?,經(jīng)過一年的業(yè)余學習,學員們的思想覺悟、文藝知識和寫作能力都有明顯提升,星期文藝學園為延安文藝界培養(yǎng)了一批青年作家,而《文藝月報》就是這些青年作家成長的搖籃。
僅僅創(chuàng)辦了十幾期的《文藝月報》,不僅是左翼作家重要的創(chuàng)作、批評陣地,還是各行各業(yè)的文藝創(chuàng)作者、愛好者交流爭鳴、了解文藝動向的園地?!段乃囋聢蟆房l(fā)的一百二十多篇文章中,題材多樣、類型豐富,除了小說、詩歌、劇本、譯文以外,涉及文藝工作的座談會、評論、總結以及文藝爭鳴的就有四十多篇??梢哉f,《文藝月報》是當時延安文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一個縮影,為今天學者研究活躍的延安文藝樣貌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