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求知以望道——林辰藏書小記
來源:光明日報 | 孫郁  2025年05月08日15:22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在魯迅博物館參與《魯迅研究動態(tài)》的編輯工作。那時候,這本學(xué)術(shù)研究雜志的日常業(yè)務(wù)主要由魯迅研究專家王世家負責(zé)。王世家朋友甚多,信息來源亦廣,也搞收藏。他藏有不少名人手札,如茅盾、葉圣陶、端木蕻良的,十分珍貴。與他往來較多的諸多魯迅研究學(xué)者,不乏藏書家,如唐弢、林辰、姜德眀等。我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注意到一些學(xué)者的藏書,并對許多長者的書房產(chǎn)生了好奇心。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多次去過林辰、姜德眀的家,才知道他們藏書的品位之高。林辰的房間不大,四處都是舊書,除了書架是滿滿的,床底、窗前都是老期刊與出版物。姜德眀書的數(shù)量不亞于林辰,藏書的條件好于林辰,一些珍貴的版本放在墻上的吊柜里。林辰與姜德明是好朋友,他們之間圍繞書籍的版本有不少交流。彼此談?wù)撟疃嗟?,是關(guān)于魯迅著作的校勘、注釋之事,兼及現(xiàn)代文壇中各類人物遺稿的整理?,F(xiàn)在想來,二人的來來往往,算得上學(xué)林佳話。

林辰出生于1912年,長姜德明17歲,他們什么時候認識的,不得而知。王世家后來編輯的《林辰文集》,材料豐富,有十五通致姜德明的信,看得出他二人相知甚深。姜德明的收藏與林辰的趣味接近,魯迅書籍的初版本很多,他知道林辰也有不少寶貝,彼此也就互通有無。他們常常在一些會議場合見面,住在賓館時也常常分享各自的版本之樂。1986年4月,姜德明知道林辰在研究魯迅輯校的古籍,但林辰手中缺《癡華鬘》,便把自己的這本書寄給了林辰。林辰回信道:

“承賜原版《癡華鬘》一冊,已收到了。古人常說的‘賜我百朋’,表述不出我的感謝與高興!我搜集魯迅先生作序或編輯、校訂的書,只收原版,已得十之七八,《癡華鬘》是我搜尋已久而今日始得到的?!?/span>

1989年1月9日,林辰在致姜德明的信中談到自己想閱讀的幾本書,有借書的意思:

“我沒有《文學(xué)姻緣》,但亡友孫用先生有此書,我曾經(jīng)在他的書齋里見過,確系綠面金簽,如魯迅先生之所說。您所藏的一冊,若不是一九○八年東京初印本,那就是上海群益書社的翻印本了。據(jù)柳亞子先生說,群益本沒有載明出版年月。至于您介紹女師院線裝講義本《中國小說史略》的文章,我還沒有見到。

大著《書味集》中有一篇《魯迅與壽石工》,其中提到高伯雨的《聽風(fēng)樓隨筆》一書,我曾讀過高的文章,很想看看這本《隨筆》,但香港出版的書不易見到;您如有(或報社圖書室有),能惠借一閱嗎?”

看這些尺牘,能夠嗅出書香之氣,還有學(xué)者的功底。林辰雖然自己的藏書很多,依然覺得所知甚少。在他致朋友的信件里,能夠體察到他的閱讀需求,以及治學(xué)盡精微的態(tài)度。他與姜德明談?wù)摴糯姹镜膬?yōu)劣,有文獻學(xué)的底子,因此能在不同版本中發(fā)現(xiàn)一般人注意不到的遺存。

林辰個子不高,一口貴州口音,為人溫文爾雅,看上去就是書齋之人。他每到魯迅博物館來開會,年輕一點的人都會問他一些掌故。他言之甚簡,而每每直指要義。有一次我與黃喬生編輯“回望魯迅叢書”,向他請教一些技術(shù)性的問題,他都一一答復(fù),對我們的編輯思路不無啟發(fā)。他去世前,決定把自己的書都捐獻給魯迅博物館。他逝世于2003年非典期間。那年10月,我與幾位朋友一起到他家中,把他的藏書拉回博物館。有的藏品之好,填補了博物館資料收藏的空白。如今想來,亦覺感慨良多。

在整理林辰的藏品時,能夠感到他學(xué)術(shù)功底之深厚。

林辰熟悉經(jīng)史子集,且心得頗多,《魯迅全集》涉及古籍的部分多是他負責(zé)編輯的。由于其舊學(xué)修養(yǎng)好,保證了全集的質(zhì)量。他的線裝書很多,其中不少清刻本,有的是貴州史料,更多的是與魯迅有關(guān)的書籍,如《夜談隨錄》《敝帚集》《補寰宇訪碑錄》《謝氏后漢書補逸》等。

他的藏書中,魯迅著作的初版本也很多,比如《域外小說集》《中國小說史略》《小說舊聞鈔》等。與魯迅有過交往的同代人著作的初版本數(shù)量更為可觀,包括高長虹、許欽文、向培良、李霽野、韋素園、蕭紅、蕭軍、柔石、葉紫、王魯彥、彭家煌等人的著作。藏書中的簽名本也很多,如許廣平、沈從文、鄭振鐸、孫伏園、馮雪峰、唐弢等人的簽名本。這些藏書,顯示了他進行魯迅研究的多種向度:一是梳理魯迅的文本與魯迅涉獵的各類知識;二是整理魯迅與同時代人的交往及相關(guān)痕跡;三是研究魯迅思想傳播的軌跡。因此,他的收藏,是有目的的收藏,是對他的學(xué)術(shù)研究和《魯迅全集》的編輯助益良多的收藏。他發(fā)出的魯迅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的感嘆,不僅源于他對魯迅文本的認知,也與他觸摸到了魯迅的“暗功夫”有關(guān)。在魯迅研究學(xué)者中,他是國學(xué)根底最為深厚的幾個人之一。

前輩學(xué)者曹聚仁、王瑤、李何林對林辰都頗為佩服。曹聚仁還說,林辰是寫《魯迅傳》最好的人選,因為他取材準確、考證細膩,且在學(xué)問上可以與魯迅對話。我以為,這是頗為恰當(dāng)?shù)脑u價。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全集》還沒有出版的時候,他就考證得出了魯迅一些行跡的確切時間,而且都與魯迅日記所載吻合。他還從周作人、許廣平、許壽裳等人的回憶錄里發(fā)現(xiàn)了史實性的錯誤,能夠從眾多文獻里看出蛛絲馬跡。比如,李長之的《魯迅批判》有一些史料方面的硬傷,他大概是最早提出來的。林辰對章太炎、嚴復(fù)、蘇曼殊、吳虞、沈尹默等都有研究,他看待這些人物的標(biāo)準,主要參考的是魯迅的觀點,立場頗為鮮明。從他寫于1945年的《人品與文品》一文中,可看出他對易節(jié)的士人是有一些微詞的。他身上的氣節(jié),從他的文字中能夠感受一二。

我最喜歡他談?wù)擊斞腹盼男摒B(yǎng)的文章,比如魯迅抄錄的《沈下賢集》、編輯的《唐宋傳奇集》,他都能體會其中治學(xué)精微之處。他在《魯迅計劃中〈古小說鉤沉〉的原貌》一文中所涉古籍之多、看法之中正、筆觸之老到,非一般學(xué)者可及。魯迅整理、閱讀的古籍多矣、雜矣,比如《云谷雜記》《百喻經(jīng)》《游仙窟》等古書,如何被魯迅注意到,林辰看法都頗為精準,這與他自身也藏書是分不開的。我在寫《魯迅與國學(xué)》一書時,對魏晉文學(xué)及典籍的理解,有些地方來自他的文章。在治學(xué)方面,林辰藏書亦研究書,重證據(jù)、重考訂,身上有乾嘉學(xué)派的影子,而他行文里的思想,卻是五四式的。這使他雖深泡在舊書里,卻沒有遺老氣,文字有活力。

王世家生前談到林辰,十分佩服,兩個人圍繞藏書之事有過不少交談。他還請林辰寫過訪書、寫書的經(jīng)歷。只是林辰猶豫了許久,遲遲沒有交稿。這大概緣于他不太愿意談?wù)撟约?,以為自己是尋常之人,不足為道。最后,在朋友誠意邀請下,他還是寫了《瑯?gòu)脂嵱洝芬晃?。文章回憶了他在重慶米亭子,上海城隍廟,北京隆福寺、東安市場等地的訪書經(jīng)歷,讀起來很是有趣。他認為,“訪書也如讀書一樣,要手到、眼到、心到,還要加上一個腳到”。回憶自己在東安市場和西單商場淘書的經(jīng)歷時,他寫道:

“五十年代,我每個星期日幾乎都消磨在這些地方,平時白天上班,晚上就輪換著去,流連忘返。常常是毫無所獲,只弄得兩手塵土,一身困倦,但對各書店尋覽一周,隨便翻翻,也自有一種樂趣。有時發(fā)現(xiàn)一本兩本心目中正需要的書,那高興自然就不用說了。夜市既闌,挾書以歸,要是冬天,穿過一條條小胡同,望著沿街人家窗戶透出的一線光亮,撫著懷中的破書幾帙,只覺得燈火可親,寒意盡失。”

第一次讀這段話,我便感到他的藏書里滿是故事,每一本書細說起來都折射著不同的心緒。在魯迅博物館工作的那些年,我常到資料室翻看林辰所捐獻的各類書刊。翻看之時,心中涌起的驚奇、感嘆、興奮之感都有。比如他藏的一些文人絕版著作,在一般的圖書館都不易見到。我后來寫一部專著時,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文脈變遷的梳理,一部分就借助了“林辰文庫”里的資料。有時我思考文學(xué)史的細節(jié),對照他的文章,如在山野迷路時忽然見到路標(biāo),快慰感隨之而至。倘若沒有這路標(biāo),暗中摸索會走許多彎路。

讀書人以藏書為志,雖是始于個人興趣,但其中求知以望道的路徑,對于他人而言,也是有借鑒意義的。

(作者:孫郁,系中國人民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