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兒童文學扎根嶺南、薪火相傳 ——“2025年廣東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座談會暨廣東重點作家作品交流會”綜述
4月12日,由廣東省作協(xié)主辦的“2025年廣東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座談會暨廣東重點作家作品交流會”在廣州舉行。廣東省作協(xié)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向欣,廣東省作協(xié)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劉春出席會議,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長孫建江,中華讀書報社編委、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香等50余位專家學者、作家代表與會研討。會上,兒童文學作家們分享他們的創(chuàng)作歷程,專家學者深入探討近年來廣東兒童文學的發(fā)展特色,共同展望廣東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美好未來。會議分上下兩場,上半場由廣東省作協(xié)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郭松延主持,下半場由廣東省作協(xié)副秘書長、創(chuàng)研部主任林世斌主持。
——編 者
兒童文學新人和佳作大量涌現
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長孫建江談到,近10年來,廣東涌現大量兒童文學新人和佳作,這樣的發(fā)展離不開國家對兒童文學的關注和兒童文學市場的繁榮進步。廣東兒童文學在中國的兒童文學版圖中是一支重要力量,這里不僅人才輩出,而且兒童文學的門類十分齊全,童話、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科幻等每一種門類都有代表性作家。班馬、木也、洪永爭、李學武等廣東兒童文學作家有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陳詩哥執(zhí)著地在童話領域探索,他的作品《童話邊城》聚焦新疆這片土地,文中有八十多種新疆的動物、五十多種新疆的植物以及大量的新疆地名、風俗習慣、民間歌謠等,將現實生活深度介入童話,突破童話文體的邊界。
中華讀書報社編委、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香談到,近二十年來,少兒圖書市場規(guī)模呈現持續(xù)上升的態(tài)勢,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更為多元,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想象力,童年書寫更多維。兒童文學精品需要具備思想性、藝術性和兒童視角。思想性要求作家刻畫宏大的歷史背景下與時代變遷之中的童年命運,在作品中注入更豐厚的人生經驗和對社會更深入的思考;藝術性體現在語言、敘事邏輯、敘事結構和人物的塑造上,需要作家打磨語言,把握敘事邏輯,深刻洞察人物;兒童視角是以兒童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作為選擇材料、情節(jié)推進和內蘊呈現的標準,當作家以兒童視角打量成人世界時,會出現直觀、感性、陌生化的藝術效果。
山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崔昕平認為,廣東兒童文學作家各具特色,何騰江長期深耕于兒童詩和自然文學領域,作品緊緊圍繞作者童年生活的雷州半島展開,在創(chuàng)作詩集《太陽知道草的名字》時以兒童視角幫助少年兒童感知自然、了解自然,既沒有成人腔,也沒有掉書袋,語言直白又充滿詩意。木也的詩歌創(chuàng)作善于從細微處落筆,蘊含日常所思,傳達出詩人內心深處非常隱秘和微妙的情感。她的《給媽媽的一百萬封信》一書中傳達出真摯的童心,24封信聚焦關愛、理解、溝通與愛萬物的主題,是與兒童直觸心靈的交流。洪永爭秉持寫實手法和生活流的敘事方式,他的《巷子里的木棉樹》關注高速發(fā)展社會中的微小個體,描寫城市外來務工者的生活,能夠喚起孩子們的悲憫心和同理心。
湖南省兒童文學學會副會長、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紅葉談到,陳詩哥的童話有創(chuàng)世般的清新,融詩意、童心、哲理和幽默于一體。他的《童話邊城》展現了新疆新的天地,又構造了具有普遍意義的精神家園,守護邊城就是守護童話,守護現代人的心靈家園。洪永爭的作品流露出樸實的現實主義態(tài)度,描寫了真實的生活細節(jié),在富有張力的人物關系中展現人物性格。吳依薇的《時間開出的花》聚焦于社會快速發(fā)展中新時代兒童的復雜景況,觀察流動不居的生活帶給孩子們的巨大影響,描摹出“孩童的內心宇宙”,呈現童年生命經驗的豐富性和可能性,書中的心理描寫富有層次感,有內心獨白、動作影射、夢境暗示等。李學武的哲理性童話《養(yǎng)月亮的小孩》語義豐富,其中關于記憶與遺忘、月亮意象的思考非常深刻。
彰顯嶺南人文風情
新世紀出版社總編輯翁容談到,胡永紅的《萬物生長·一個人的營盤》、洪永爭的《巷子里的木棉樹》、謝蓮秀的《東江謠》、何騰江的《自然里的文學課》《三十只鳥兒正飛過》等作品反映了嶺南本土特色,以深厚真摯的情感彰顯了嶺南大地獨特的人文風情與文化魅力;它們將時代特色融入文學表達,以豐富多元的敘事內核描摹了廣東兒童文學與時代同頻的文化底色;作品堅守兒童文學的人文關懷,以堅持兒童本位的創(chuàng)作原則,發(fā)揮兒童文學精神引領的文化作用。出版社將深耕本土題材,構建以嶺南為原點輻射全國兒童文學的生態(tài)圈,并聯(lián)手重點作家,開展深度合作。
湛江幼兒師范??茖W校副教授洪艷談到,把陳詩哥的童話拿到親子共讀的圈子里,家長們普遍感到很受益。作者用他的方式去發(fā)現和表達了一個地方獨特的美,書里有很多哲學思考。何騰江的自然書寫系列開拓了自然科普文學的文體,書中建構了三重對話,用兩代人的對話引入生態(tài)知識,借作者和兒時自己的對話來看生態(tài)的今昔變化,此書也可以作為學生的研學資料,激發(fā)學生去和自然對話。陳華清長期耕耘于中國海洋兒童文學領域,她的文本帶著濃烈的海洋的咸味、詩味,她的作品常關注海邊的留守兒童、流動兒童、自閉癥兒童的生活。
評論家馬忠認為兒童文學作家的寫作與其說是為孩子們寫作,不如說是為理想和美好寫作。他期待未來廣東兒童文學深化嶺南文化特色,打造地域文學的標識,進一步深耕于粵劇、廣府建筑、潮汕民間故事等題材,將地域符號轉化為文學意象,也將廣東的方言元素加入文學作品中,同時加強粵港澳三地聯(lián)動,構建大灣區(qū)文學共同體。他認為未來廣東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需提升文學性與思想深度,突破選材局限,關注個體成長中的文化認同、代際溝通等更廣闊的主題。作家創(chuàng)作時需要強化敘事技巧與美學表達,引入多文體的實驗,同時加強理論建設與傳播推廣,建立本土兒童文學評價體系。
開掘生活的富礦
暨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學武介紹自己高三時出版了第一本兒童文學作品,此后十年又出版了五本兒童文學作品,博士論文研究成長小說,和兒童文學緣分已久。此后她在大學從事學術研究,2023年出版了《養(yǎng)月亮的小孩》和《水神的孩子》。2024年她創(chuàng)作了話劇《振鐸》,反映了鄭振鐸在暨南大學進行文獻保存的歷史。李學武在為話劇劇本做準備時查閱了大量暨南大學和1935-1941年上海史的資料,根據資料創(chuàng)作兒童歷史小說《無咎書館》,反映鄭振鐸在抗戰(zhàn)年代保存文獻和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世家故事。近年她還主編了初中階段的義務教育影視教材和戲劇教材,進行閱讀推廣。
中國作協(xié)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作協(xié)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委員會主任陳詩哥去年出版了長篇童話《童話邊城》,他談到童話和邊城之間的迷人的張力關系,邊城雖然是邊地,但它往往是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交匯融合之地,而且人文和自然融合得非常好。2021年他完成了初稿,但是感覺其中缺乏生活質感和新疆的特性,之后他又去了五趟新疆,參加文化潤疆活動,進學校、進圖書館、訪問援疆干部,走進新疆孩子的家里,真切地體會到新疆人的生活風情,感受到整個新疆都是一座童話邊城。在《童話邊城》里,邊境小城阿布,就是一座多民族、多元文化、多元風情融于一體的城市?!锻掃叧恰肥峭挰F實主義的實踐。
廣東省作協(xié)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委員會委員、廣州華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chuàng)意總監(jiān)胡永紅談到,在小說《我的影子在奔跑》問世之前,她先創(chuàng)作了同名電影劇本,并投入了拍攝。后來參加了北京的一個兒童文學培訓活動,認識到兒童文學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天地,開始有意識地創(chuàng)作兒童小說《上學謠》。她的兒童文學作品和現實距離很近。幾年前她參加一個影視論壇時接觸到守島人劉清偉,他在我國最東的擔桿島上駐守了35年。后來她去海島上看劉清偉,幾年前那里一個星期只有一班船,風力小于5級才會發(fā)船,胡永紅乘船到了海島上,在劉清偉家里住了一個星期,親身感受劉清偉一家的生活,了解到劉清偉駐守海島的同時保護著當地的野生動物。她根據劉清偉的故事創(chuàng)作了生態(tài)小說《萬物生長·一個人的營盤》。
“寫作最重要的是多讀多寫,只有這樣才會鍛煉文筆和才思。每一次的創(chuàng)作都是一次修行,是一次重返童年的經歷。作家像泥水匠一樣每天砌一塊磚,最后砌成一座大廈。作家需要多返回故鄉(xiāng),通過重返故土來接近土地文化和歷史的紐帶,尋找心靈的歸屬感?!睆V東省作協(xié)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委員會委員洪永爭有著這樣的創(chuàng)作思考。疍家系列小說《搖啊搖,疍家船》《船兒歸》和《浮家》就是基于以上理念創(chuàng)作而成,吐露了這個時代的童年心聲?!断镒永锏哪久迾洹繁磉_大灣區(qū)外來的孩子和本地孩子的融合,他們在嶺南大地上像木棉樹花一樣開得燦爛,他們找到了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故鄉(xiāng)。
東莞市作協(xié)兒童(校園)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謝蓮秀談到她的創(chuàng)作對接現實的問題。她曾采訪了100個留守兒童,出版了《暖村》這本書。因為她的工作單位在東江邊,2017年,她決定去寫這條江久遠厚重的歷史。她先順著東江水到源頭采訪,了解到一些源頭故事。當地負責文史的老師知道她在寫這個題材之后,推薦她去采訪兩位老前輩,其中一位是制作龍舟的世家,另外一位是伐木工,對做龍舟的樹木特別了解。兩位老前輩的出現打開了她的寫作思路,她繼續(xù)深入挖掘做龍舟的歷史和風俗。她在前期采訪調研的基礎上,花了三年多時間創(chuàng)作了《東江謠》。她由寫這部作品認識到,寫好一部作品除了像挖礦一樣鉚足勁去挖,同時還需要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引領兒童精神成長
廣東省作協(xié)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委員會委員、深圳市龍華區(qū)文聯(lián)副主席吳依薇長期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她最初寫網絡文學作品,后來創(chuàng)作詩歌并帶著學生寫詩,她意識到要通過自己的作品影響學生,于是轉向了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她的作品主要關注當下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挑戰(zhàn)和困惑,書寫家庭、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對青少年人格塑造的影響。她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幫助孩子們看到更加廣闊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從中去認識生活、社會、人情、人性等。她的小說《時間開出的花》講述少年唐小鹿為理想拼搏奮斗的故事,啟發(fā)孩子們思考如何與自我及他人相處,如何獲得成長的勇氣,讓夢想之花綻放。她努力用文字為兒童構建廣闊的文學空間,這個文學空間自由開放,能讓讀者觀照到自身,能夠反思和接納自己;這個文學空間鏈接真實世界,讓孩子們獲得成長的勇氣,解開生活中的困惑;這個文學空間具有自我修正功能,帶領孩子們看到生活中事物的真相和本質,在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獲得成長的啟發(fā)。
廣東省作協(xié)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委員會委員何騰江談到,廣東位于全球四大灣區(qū)之一的粵港澳大灣區(qū),其兒童文學的寫作要有國際化視野。洪永爭的《搖啊搖,疍家船》《巷子里的木棉樹》和謝蓮秀的《東江謠》是廣東本土化的創(chuàng)作成果。陳華清創(chuàng)作的《竺可楨:中國氣象學之父》描寫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具有鮮明的主題。何騰江談到自己在高中時就開始創(chuàng)作兒童詩,目前重點創(chuàng)作自然文學,他的童詩集《太陽知道草的名字》反映自然萬物的美好。他希望未來廣東能有更多兒童繪本作家“出圈”。
佛山市作協(xié)文學院首屆簽約作家岑孝賢(燃木)寫了很多年成人文學,近年來才轉到兒童文學領域,她認為兒童文學的寫作是輕盈的,也是厚重的。兒童文學應具有教育意義并且應承擔教育的責任。她的作品《星島女孩》敘寫了近百年前6萬女性到新加坡當建筑工的故事,她在田野調查時與曾經下南洋的返鄉(xiāng)者交流,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她們笑著敘述曾經的苦難。她認為兒童文學應該講述一些成長中的困難,以培養(yǎng)兒童直面困難的精神。她的第二本作品《雄獅少女》將非遺文化、孩子成長和現實主義結合。燃木說自己接下來還會寫現實主義兒童文學,“寫作暖的是孩子,有話要和他們說,也暖的是自己,所以我的筆名是燃木,燃木取暖”。
作家木也談到理想的寫作道路是只有花朵和星星的道路,金子美鈴、蕭紅、安徒生、希梅內斯等作家經歷和承受過生活中的苦痛,依然保持著溫柔,這是她信仰的道路。她的作品《給媽媽的一百萬封信》里,講述了一個孩子的天真和幻想,也包含著木也想告訴孩子們如何去面對失去和殘缺,什么是自己,什么是靈魂,她希望用更輕盈的方式來訴說沉重的話題。書中的孩子在一封封給媽媽的信里面,敞開自己內心的世界,表達了孩子內心最純粹的愛。木也認為寫作就是嘗試用文字去挽留生活中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微妙和重要時刻,通過書寫,她可以在文字里面一遍又一遍重新?lián)碛心切┱滟F的瞬間。
江門市作協(xié)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委員會主任鐘秋萍(一木秋)談到她的《茉莉的耳朵》包含6篇作品,每一篇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殘疾的孩子,他們很難實現普通的愿望。鐘秋萍努力用善意和愛去沖破他們的心理桎梏。她在寫作中一直探索現實世界和想象世界的邊界,例如《“昨天”不見了》中患有精神病的孩子看見的媽媽是想象中母愛的投射,作品中真和假、虛和實不斷變化,內心的真實和現實的虛幻間沒有明顯的邊界。鐘秋萍希望在未來的作品里不斷拓展現實與想象的空間,并讓兩者得到很好的平衡。
佛山市作協(xié)主席團成員、青少年分會副會長、文學院兒童文學部部長張曉雷(曉雷)談到寓言文學讓他走上文學的道路,他還想培養(yǎng)更多寓言作家。他曾去過小學、中學、大學、社區(qū)等地方給兒童和成人講寓言,下一步計劃深耕寓言文學的講座。他近兩年在學習家庭教育學和心理學,期望深入理解人心和人性,也希望借助專業(yè)知識幫助更多的人。
佛山市作協(xié)理事、三水區(qū)作協(xié)副主席兼秘書長楊璞談到近期出版的童話體長篇兒童小說《泥土的聲音》用兒童樂于接受的方式表達,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童話體嘗試。
東莞市低涌中學教師黃俏燕(一葦)講到自己創(chuàng)作了十幾年童話作品,今年開始寫寓言,希望用寓言的方式呈現中國幾千年的智慧、哲學和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秘密。
(張昊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