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代》2025年第2期|任林舉:石頭密碼
導(dǎo)讀
石頭上記錄的人類文明,包括歷史遺跡和碑刻,比歷史本身更永久。它們跨越千年,正等待后人發(fā)現(xiàn)和破解其中的奧秘。本期“山河卷”中,著名作家任林舉引領(lǐng)讀者走近“世界文化遺產(chǎn)”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解讀好太王碑中承載的“歷史密碼”。
石頭密碼
作者|任林舉
一
沒有誰確切知道那些巨大的石頭是從哪里來的,即便是每年都會在那堆石頭旁盛開一次的野花;即便是常常從石頭旁經(jīng)過的牧羊人;即便是在附近一直盯著石頭且有二百年樹齡的老蒙古櫟。
有人說,從那些石頭的質(zhì)地推斷,它們的老家很可能就在五十公里外的五女山上,但這也只是一種可能。時間抹去了知情者的記憶,也抹去了這些石頭的行走痕跡。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什么,也許石頭們依然記得,但石頭不說話,一言不發(fā)。石頭不說話,可能是它們不屑與這些頻繁陷入生死循環(huán)的卑微生命對話;也可能石頭們有自己的語言和言說方式,而普通生命無法接受石頭的振頻,說了也如同沒說。
終究,人類為萬物靈長,并非虛妄,有些人還真懂石頭,知道石頭具有時間和流水都難以磨滅的恒定品質(zhì)。人類從遠古時期就已經(jīng)在不斷地以各種方式與石頭打交道了。人類知道自己的生命有限,無法將那些珍貴的記憶帶到時間的彼岸,便去山上找石頭。
石頭是宇宙間最深沉的隱者,絕大部分時間它們都保持著隱藏和沉默的狀態(tài)。有一些石頭藏在河水或海水之下;有些石頭是藏在草木和土壤之下。有些石頭隱藏更深、更難尋找,則是藏在石頭之下。只有那些懂石的人知道,石頭不說話并不是真的不說話,是沒有遇到同一個量級的語言能與之對談。
人類慣常以喉嚨里發(fā)出的有節(jié)奏的聲音進行交流,并將其定義為“說話”,其實這種密度極小、如空氣般稀薄、縹緲的物質(zhì)只有在人類之間才可以實現(xiàn)交流的功能。人類使盡洪荒之力發(fā)出的聲音,撞擊到石頭上也激發(fā)不出任何回音。偶爾,一個人站在眾多的石頭之間大聲呼喊,似乎也能聽到一些聲音,但那并不是從石頭里發(fā)出的聲音,而是喊叫的人自己的聲音,被石頭拒絕之后又反彈回來,那不過就相當(dāng)于石頭們的嘲諷。
雖然石頭和流水多數(shù)時候相伴而行,但它們卻具有完全不同的稟賦。水,只要有可能,就總是在不停流淌,而石頭不到萬不得已之時,絕不輕易移動自己的腳步。流水雖然無形,卻總是因為所處之所的改變而隨時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狀或形態(tài);石頭質(zhì)地堅硬,似乎有很固定的形狀,但至今沒有人能夠完整描述出一個山體之中石頭的形狀。我們所見的石頭只是石頭的集合,任何一塊石頭都是很多石頭的集合,石頭總是隱身于石頭之中,讓我們捕捉不到它們的具體形狀。它們的形狀,總是取決于外力如何分割或切割。
有江河之水在石頭上流淌,也有海水在日夜不停地摩擦和撞擊著或明或暗的石頭。只要水和石頭相遇或相伴,一定發(fā)出不平靜的聲音,那些聲音很像兩個人之間無休止的大聲交流、爭論或爭吵。也許它們的根本分歧就在于一方主動,一方主靜,但它們之間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至今人類還是無法確定,是朋友,是夫妻,還是對頭“冤家”?
除了躲不過流水的糾纏,石頭們保持著一貫的孤傲與清高。它們只接受密度更大、更有力度的叩問。不信,你可以掌拍之,以木敲之,以石碰之,甚至以鐵器鑿之,石頭們不但有高低和音色不同的回應(yīng),而且還能在適當(dāng)?shù)臈l件下為你做一些你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承載或銘記一些你希望保存或傳承至未來的信息。它們會恪守承諾,懷揣著你的意愿和囑托,一直與歲月的涂抹和消解相對抗,且守口如瓶。
二
石頭的心,因為堅韌恒定,有時酷似冥頑不化。一千五百年前,那些巨大的石頭就受命于一道神秘的指令聚集到了一起。歷經(jīng)了千年的風(fēng)吹雨打和日曬,它們的使命早已完成,卻依然保持著最初的陣容和姿態(tài),紋絲不動地守候在集安市郊龍山腳下那一片山間的荒野之上,如一支愚頑的軍隊,在戰(zhàn)爭結(jié)束了很久之后,仍堅守著原來的陣地。不知它們是沒有察覺時代和世道的變化,還是另有不為人知的使命。
石頭們保持著緘默,從未向人們說起往事,后來自己便成了往事。
后來的人,是從它們的形態(tài)和排列方式破解了當(dāng)初它們?yōu)槭裁炊鴣恚驗槭^只要離開龐大的山體,被人類賦予了一定的形狀和形態(tài),它們就已經(jīng)成為一種固定的代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聽不到聲音的“語言”。是的,這些石頭確實以代碼的方式對人們“說”了很多,只是有一些信息仍隱藏在石頭們的心中,需要人類用更久的時間和更復(fù)雜的方式去破解。
集安的這些石頭,最初被壘砌到一起,是要為古代一位有權(quán)勢的人構(gòu)筑陵寢,就是人們所說的“將軍墳”。后來,墓主人、陪葬的人以及一切陪葬的物品都被歲月和盜墓者洗劫一空,只留下了幾枚對盜墓者來說并不值錢的將軍印,什么“征東將軍”“車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啦!于是,這堆石頭便集體得名為“將軍墳”。事實上,也正是從此,陵寢徹底被歲月掏空,不再是實質(zhì)的陵寢。
石頭們完成了使命之后,仍舊是一堆石頭,但它們再也回不到自己的來處,永訣故鄉(xiāng),只能很無奈地守候在那片松間荒野,成為一段模糊歷史的真實見證。
即便是見證了歷史,這些沉默的石頭也無意參與人類的爭論,因為石頭的心本來就沉靜如石,沒有那么多的貪欲、妄念和非分之想。它們無意為了自己或某個利益集團的利益而挖空心思刻意歪曲、篡改歷史。它們自信比高句麗古國更加古老,也自信經(jīng)歷過比“長壽王”還多很多的時代;更知道后來的歷史注定被紛紛攘攘的人類淡忘、搬弄得面目模糊,似是而非。它們就那么保持著只屬于石頭的緘默,如一條被反復(fù)猜測卻沒有謎底的謎語,高高地懸掛在龍山之前,冷眼看著近處和遠處的人們?yōu)橐患o須爭論的事情反復(fù)爭論。
倒是不遠處的另一塊石頭,早早地與歷史締結(jié)了契約。當(dāng)初,有人拿著鐵制的斧鑿,與它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亟徽劻撕芏鄠€日子。最后,它把古人對它說的話,一一銘記下來,并按照古人的意愿,攜帶著那些文字,涉過悠長復(fù)悠長的歲月之河。
自公元414年至1877年,一千多年煙雨蒙蒙的歲月里,不知道那塊被刻上了漢字的石頭經(jīng)歷了怎樣的世事與滄桑,靜享了多少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日子,遭遇了多少兵燹戰(zhàn)火和時代變遷,又忍受了多少被棄之荒野的風(fēng)吹雨打!
直到清光緒三年(1877年),石頭的命運軌跡才發(fā)生了改變。那年,桓仁設(shè)縣,長白山地區(qū)經(jīng)過長達兩百年的封禁,終于解禁,荒蕪的山水之間又有了人煙。一隊上山伐木的山民終于發(fā)現(xiàn)了這塊被淹沒于草莽之間的石頭。因為石頭上有字,艱澀如天書,山民不識,不知道石頭懷揣著怎樣驚天動地的秘密,便報告給了桓仁縣衙。
桓仁縣一個負責(zé)文書工作的官吏名叫關(guān)月山,對石頭上的字懷有極大的好奇,便親自來到龍山拜訪了這塊石頭。初見,石頭上已經(jīng)長滿了青苔,儼然一位肩負神圣使命的蒼然老者,背靠大山,面對鴨綠江,莊嚴坐定,看上去,頗有些矢志不移的狀貌。關(guān)月山通詩文,善書法,搬來梯子爬到了石頭頂上。當(dāng)他看清了第一行字,就被震撼得目瞪口呆。
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chuàng)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命駕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臨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鄒牟王。為我連葭浮龜。”
這是一個中國北方族群的傳奇故事;也是一個地方政權(quán)從無到有,由弱及強發(fā)展、擴張的歷史概述。這塊石頭因為刻滿了文字,便被人類一而概之地稱為“碑”。碑以其身上的文字,明確地告訴人們,這里曾經(jīng)存在過一個從北夫余國分立出來的古國,稱“高句麗”。
石碑簡略但卻毫不含糊地陳述了高句麗的創(chuàng)始故事。創(chuàng)始者鄒牟,又名朱蒙、東明等,生于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北夫余人(漢化的肅慎南支),朱蒙本是北夫余的一位王子,其母叫柳花夫人,傳說是河伯的女兒,后為夫余金蛙王的婢女。關(guān)于朱蒙降世,許多史料都有神話般的記述。一日,柳花“為夫余王閉于室中,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后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厭惡大卵,先后把它丟給狗和豬,狗豬不吃;又把它扔在路上,“牛馬避之”;拋在荒野,群鳥又以羽毛呵護。夫余王又用刀割,亦不能破。無奈,只好還給了柳花。柳花把它放在暖處,“有一男破殼而出”,這個男兒,便是朱蒙。
故事雖然屬于演繹或虛構(gòu),但在邏輯上卻有充分的存在理由。這些虛構(gòu)的情節(jié)為后世提供了兩條信息,一是朱蒙的出身非同一般,有超越凡塵的高貴;二是后來朱蒙之所以離棄故國另立門戶,一開始就存在著某種不可更改的必然性。
朱蒙因為母卑庶出,“非人所生”,又身懷異能絕技,自然受到眾王子甚至夫余王的歧視與嫉恨。終于在他鋒芒初露之際,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危機,父王和王兄們,皆欲借機除掉他這個“異類”以免后患。為躲避來自宮廷的迫害,他不得不向南出逃,逃至紇升骨城,即今遼寧桓仁的五女山城,“遂居焉”,在這里建都稱王,站穩(wěn)了腳跟。
開基立業(yè)之后,這個小國通過歷代統(tǒng)治者的不斷努力,實現(xiàn)了勢力范圍的大幅擴張。不但兼并了周邊的很多地方勢力,而且還遠征朝鮮半島,救援過新羅,征討過百濟。由于日本列島上的倭人多次渡海到朝鮮半島侵擾新羅,并與百濟聯(lián)兵向高句麗南部邊境進犯。因此,第十九代王“好太王”親率大軍打敗倭寇,征服百濟,奪得百濟六十四座城,一千四百多村……
文士出身的關(guān)月山,自然知道這座碑的價值和重要性,如獲至寶,親手拓下了碑上的文字送給師友當(dāng)作禮物,傳入了京城。一時間,碑刻上方嚴厚重、渾然拙樸的書法和文字所記錄的內(nèi)容,引起了當(dāng)時史學(xué)家、金石學(xué)家的極大興趣和高度重視,不少人對碑文的拓本進行了研究,甚至遠赴遼東去觀看實物。
趨之者眾矣!心急的人們?yōu)榱藦氖^口中得到更加清晰、準確的信息,竟然在石碑上涂上馬糞,干燥后用火燒去表面多年生長的苔蘚,并全不顧火燒后石碑開裂,又在石碑表面上涂抹石灰,并頻繁捶打以便拓印。人類如此的行徑,想來,很像是對石的刑訊。
三
不管人們怎么說,怎么做,石頭們最后還是以自己的方式開口“說話”了。兩伙石頭的遙相呼應(yīng)和互證,以及它們與歷史典籍之間的互證,也終于廓清了一段歷史的面貌,甚至顯現(xiàn)出很多詳盡的細節(jié)。將軍墳和好太王碑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讓很多史學(xué)家重拾被埋在“故紙堆”里的往朝舊事。遍覽古籍,挖掘出很多關(guān)于這個早已消亡的高句麗古國的存在與歸屬的證據(jù)和依憑。
石頭們隔空對話,告訴人們,那塊來自鴨綠江邊的角礫凝灰?guī)r質(zhì)地的有字石碑和那些來自長白山系老嶺山脈上的無字花崗巖,都是高句麗第二十代王巨璉從不同地方“請”來的。“搬來”這兩伙石頭,一個是為了他死去的父親,將其一生的奮斗和豐功偉績傳于后世;一個是為了尚且活著但最后終將死去的自己,讓那些堅硬但忠誠的石頭永遠地護衛(wèi)自己和自己的靈魂。兩者都指向未來,都蘊藏了人類關(guān)于永恒的夢想。
高句麗從公元前37年建都立國至公元668年滅亡,歷七百零五年二十八代王,其中最有未來意識和永恒夢想的就是這個第二十代王巨璉。大概天遂人意,他也是諸王中在世時間最長、執(zhí)政時間最久的一個,一生共活了九十九年,執(zhí)政七十八年,難怪后人稱其為長壽王。作為中原政權(quán)的諸侯王,他一生所侍奉的朝代和接受的冊封也是最多的。413年(晉義熙九年,北魏永興五年),晉安帝冊封長壽王樂浪郡公,高句麗王;420年(晉元熙二年,北魏泰常五年),宋武帝封長壽王征東大將軍;422年(宋永初三年,北魏泰常七年),宋武帝加封長壽王散騎常侍、都督平州諸軍事;435年(宋元嘉十二年,北魏太延元年),北魏世祖冊封長壽王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lǐng)護東夷中郎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463年(宋大明七年,北魏和平四年),宋孝武帝冊封長壽王為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督平營二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高句麗王、樂浪公;479年(南齊建元元年,北魏太和三年),齊高帝冊封長壽王為驃騎大將軍;491年(南齊永明九年,北魏太和十五年),北魏孝文帝冊封長壽王為車騎大將軍、太傅、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這么多的冊封說明什么?說明無論中原政權(quán)如何更迭、變化,高句麗始終沒有和中原政權(quán)脫鉤,始終保持著政權(quán)及版圖上的緊密聯(lián)系和歸屬。自漢武帝設(shè)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之后,高句麗一直以一個縣的建制存在著。班固《漢書·地理志》關(guān)于玄菟郡的記載是這樣的:“縣三:高句驪、上殷臺、西蓋馬?!辈⒆ⅲ骸案呔潴P,莽曰下句驪,屬幽州?!庇写饲逦_鑿的根脈,也難怪兩千年后的2004年,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在此期間,高句麗政權(quán)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插手朝鮮半島,驅(qū)除了屢屢進犯朝鮮半島的倭寇,將半島上幾個地方政權(quán)收于自己的麾下。這對于中原朝廷來說,那也不過是精力過剩的高句麗自己開出來的一小片荒,沒什么大不了的,充其量也就相當(dāng)于資本主義國家搞了一個殖民地或更直接一些的長臂統(tǒng)治,只要它不威脅中原的領(lǐng)土和政權(quán),完全可以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含糊態(tài)度。就算是默許給自己的諸侯國一個大皮球玩一玩吧!然而,一旦諸侯國野心膨脹想脫離或反噬中原統(tǒng)治,中原政權(quán)可不是吃素的,一定會堅決出手,連人帶球一同粉碎。
盡管長壽王的野心如他的疆域一樣大,但他并不愚蠢,執(zhí)政期間雖然和他的父親一樣與周邊的地方政權(quán)不斷地做著殺伐和吞并的游戲,但他始終把自己的版圖置于中原政權(quán)的掌控之下。對遼東諸地、諸方勢力,他舒舒服服地稱侯、稱王,對中原政權(quán),他則乖乖地稱臣子、稱將軍。即便是為了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于427年將都城從集安國內(nèi)城遷至平壤城(今朝鮮平壤市東北六七公里處的大圣山城和安鶴宮城),并使國家達到全盛局面,他仍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沒有忘記此身再雄再偉仍帶有故地故鄉(xiāng)那抹不去的生命印記;此生再長再久也長久不過那些堅固的石頭。所以他在朝鮮半島壽終正寢之后,尸體仍要運回早在遷都之前就已經(jīng)建好的陵墓之中,他最后還是把自己交還給了生身之地和那堆他認為很可靠的石頭。
這是公元491年的事情。一百五十年之后,長壽王之后的第八代繼承者,完全沒有了巨璉的智慧和謹慎,不僅在處理各方關(guān)系之中得罪了唐王朝,又剛愎自用,不聽從唐王朝的建議,終招致滅國之災(zāi)??上?,一個在血雨腥風(fēng)中苦心經(jīng)營了幾百年的地方政權(quán),因為一著棋錯,終致灰飛煙滅。這是數(shù)百年時間之內(nèi),千千萬萬的人,萬萬都沒有想到和預(yù)料到的一個結(jié)局。故有后來人有感而發(fā),作《別金相登將軍墳》詩一首,曰:“將軍墳?zāi)箮赘汕?,墳外年年江水流。桂酒椒漿傷往事,荒煙蔓草賦閑游。三輔霸業(yè)今何在,百濟名邦早已休。獨有英雄埋骨處,峨峨高峙龍山頭。”
作詩的人懷古傷情,終究還是難以超越人類的局限,柔軟,脆弱,短視。這也難怪,憑人類的天命,最長不過在歲月的長河里掙扎百年,還不敵石頭在山前打個盹呢!你看那些草莽間聚在一起的石頭,都已經(jīng)端坐千年了,看上去仍無倦意,也沒有散去的意思。它們在商議或等待什么呢?
它們曾經(jīng)見證的國,已經(jīng)灰飛煙滅,它們曾經(jīng)托舉著的人,也已經(jīng)化為塵埃,難道還有更重大的事件和更重要的結(jié)果會在未來顯現(xiàn)嗎?我以手輕拍那些飽經(jīng)風(fēng)霜仍保持著石面光滑和棱角分明的石頭,它們仿佛沒有任何反應(yīng),也仿佛在心里發(fā)出無聲的輕蔑:“對石頭和由石頭構(gòu)筑起來的世界來說,也許人類之所作、所為、所爭執(zhí)和所預(yù)期的一切都不會是最后的結(jié)果……”
【作者簡介:任林舉,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報告文學(xué)學(xué)會副會長、吉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電力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著有《玉米大地》《糧道》《時間的形態(tài)》《瑞雪豐年》《此心此念》《出泥淖記》《虎嘯》等。曾獲魯迅文學(xué)獎、冰心散文獎、老舍散文獎、豐子愷散文獎、三毛散文獎、年度最佳華文散文獎、長白山文藝獎、吉林文學(xué)獎等。作品被翻譯成法、英、俄、韓、蒙古等多種文字?!?/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