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畢淑敏:我完成了對昆侖山脈的承諾
來源:中華讀書報 | 舒晉瑜  2025年04月27日08:05

1987年,畢淑敏開始寫作,第一篇小說名叫《昆侖殤》。

2025年3月,她再次完成了對軍旅生涯的書寫。

小說《昆侖約定》是一部致敬青春、致敬軍人的大書。不僅因為它近70萬字的體量,更因為它寫出了邊防軍人的精神高度。在被認為生命禁區(qū)的昆侖山上,一群普通的戰(zhàn)士,用生命守護邊防,他們的故事既遙遠又切近,既平凡又神圣。

《昆侖約定》,畢淑敏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這是作家寫在自序里的首句,也是本書結尾的最后一句。

“不辜負這座山,是我對自己許下的心愿。那時我們十幾歲,尚未來得及盛開為花,就被生活直接拍砸成凝凍的松柏。在海拔近五千米的邊防線上,我和戰(zhàn)友們曾全力以赴保家衛(wèi)國,將殘酷過成家常。我們的存在,讓背后的山河和人民,安享和平。每日望向蒼莽山河,我許下心愿……”

當劃上最后一個句號,她知道終于完成了對一座山脈的承諾。

畢淑敏

1

中華讀書報:您曾在1987年發(fā)表《昆侖殤》,相隔近40年,再回顧和描寫那段軍旅生涯,經歷和心境想必大有不同?!独黾s定》和此前的《昆侖殤》有什么關聯(lián)嗎?

畢淑敏:我在北師大讀研究生班時,導師童慶炳說過,“一個作家的作品內核,始終是如一的”。對我來說,我的精神故鄉(xiāng)就是無比遼闊、悲愴的高原,最原始的沖動和寫作的初心都發(fā)源于此。半個世紀前,資訊不發(fā)達。我當年入藏時,完全不知道阿里這個地方。當我第一眼看到那塊邊陲的時候,強烈的感覺是,這地方還是地球嗎?會不會是火星?我少年時讀過《大戰(zhàn)火星人》這本科幻小說,留下深刻印象。后來看到火星表面圖片,有些地貌,的確和當年我們生活戰(zhàn)斗的地方太相似了。但身上的軍裝讓我意識到,這里不但是地球,更是中國領土,我和我的小伙伴們,要用年輕的生命結成鋼鐵長城,守衛(wèi)祖國安寧。也許有人覺得使命感可有可無,但對我來說,萬分重要。包括寫作。為曾經的歲月秉筆書寫,是我的初衷和堅持的動力。我的寫作過程始自《昆侖殤》,大體終自《昆侖約定》。以后或許還會寫一些短文,但此系列基本完結。

中華讀書報:當年的《昆侖殤》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和發(fā)表的?

畢淑敏:1980年,我已從邊防部隊轉業(yè)回北京,在一家工廠衛(wèi)生所當醫(yī)生。記得我寫完《昆侖殤》,第一個動作是先數(shù)了數(shù)字數(shù)。哈!有五萬多字。還挺佩服自己的,一口氣寫了這么多字,比我平日常寫的病歷病案討論什么的可長多了??偹惆盐倚闹械墓适聦懗鰜砹恕O乱徊骄褪钦覀€文學刊物投稿。抬頭張望,我在文學界舉目無親,完全沒有方向。隨手抄下《解放軍文藝》的地址:北京西城區(qū)茅屋胡同甲三號,讓我先生找個郵局,幫我給寄出去。記得那天他過了好長時間才回家,我挺納悶,因為郵局離我家并不遠啊,怎么這么慢?他解釋說,怕郵寄不保險,稿子寄丟了我難過,他就騎車先到西單,四處打聽具體地址,最后直接把稿子送到編輯部了。編輯問他:你原來是哪個軍區(qū)的?我愛人說:“不是我寫的,是我妻子寫的。她原來在西藏?!本庉嬀桶迅遄託w到西南大區(qū),并說,三個月內未見通知,你可自行處理稿子。我當時在掛歷上翻了三個月,在某天標記了一下,心想,到那時還沒人理我,就再說吧。幾天之后,編輯老師給我回了一封信,大意是看了稿子,被內容震撼。請作者速來編輯部面談。

我記得當時見面是在會議室,除了責編,還有一些領導和同志。原來他們要確認一下這稿子是不是我寫的,是不是處女作。因為他們覺得行文不像女性,大致有十年的寫作經驗了。我回答說,我過去寫的都是病歷,最長最詳盡的是死亡報告。

編輯們問我除此篇之外,還有沒有別的作品。我很不好意思,覺得一個人若只寫一部作品,太偶然了,就說還有。編輯立即說,那請拿來,我們再看看。我慌了,因為根本就沒有另外一篇啊。我只好硬著頭皮說,我再抄一遍,過些日子拿來。回家后,我急忙又寫了一個中篇小說送到編輯部,他們看后,說這篇我們也用了。就這樣,我的《昆侖殤》發(fā)在了解放軍文藝社1987年第四期《昆侖》上,另一部中篇小說《送你一條紅地毯》,發(fā)在同年第五期上。兩篇皆為頭題。我至今感謝解放軍文藝社的領導和我的責任編輯海波同志。對社會上的自然來稿,如此不拘一格一視同仁,沒有任何后門,完全從文本出發(fā),秉公辦事。

畢淑敏在1975年

中華讀書報:近40年后再提筆,是什么原因觸動您寫《昆侖約定》?

畢淑敏:之所以要寫《昆侖約定》,是因為我心里的話還沒有說完。那里海拔非常高,嚴寒,缺氧,條件很惡劣。那里埋葬著我的青春。我回到城市過我的后半生,但還有人在那里繼續(xù)戰(zhàn)斗,有的甚至永遠留在了那里。我曾面對雪山發(fā)誓,今生如有機會,我要把這里發(fā)生的故事寫出來。這想法像一粒種子,埋了很多年。

之所以遲遲沒有動筆,原因有三。一是自己的手藝不行。寫長篇像跑馬拉松一樣,需要韌性、體力,也需要技術,精神要持之以恒的強大,我尚未準備好。二是會涉及一些人和事,我希望能更多保護小說的原型,不要連累他們,時間拉得足夠遠,會比較好?,F(xiàn)在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很多人已不在人間了。我盡可能地將影響降至最低。已沒有人能識別出小說中的人是誰了。三是我想在生命末期把它完成。古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臨近死亡的時候,客觀上有利于我更多說真話,袒露自己的真實情感。

就這樣,我把那顆種子,小心地埋到我70歲的時候。有一天,我想,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那就開始吧。也有一個小算計,我想再不開始,身體萬一出了差池,就來不及了。

2

中華讀書報:聽說《昆侖約定》正式出版前還有過一次改稿。修改了哪些方面?

畢淑敏:出版前出版社印了個白皮本。感謝專家們認真讀了,又談了讀后感。我很感謝他們,因為開討論會的那天,正是大暑,非常炎熱。表揚鼓勵的話,我就不多說了。意見當中特別一致的就是書有些厚了,可否適當刪減。我虛心接受,在最后一遍修改時,謹記魯迅的話:“寫完之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本瓦@樣,刪了幾萬字。但現(xiàn)在仍有近70萬字,700多頁。在很多人沉浸在碎片化閱讀和短視頻的漩渦中時,這本書的體量還是很讓我發(fā)愁的。非常感謝人文社的擔當,他們接受了這本書的厚度。畢竟這是一個遙遠的故事,不知道現(xiàn)今快節(jié)奏裹挾下的人,特別是年輕人,還有沒有興致沉下心看這樣的故事。

中華讀書報:故事其實非常吸引人,但是感覺前半部分節(jié)奏還是稍慢了些,從部隊拉練往后,逐漸進入高潮。

畢淑敏:作家一生都在寫自己的經歷,這些經歷是不可重復的資源。當然也不可無盡揮霍素材。

我想在《昆侖約定》中表達以下幾個層面。一是日常生活的艱苦卓絕。約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是一個固定的神圣數(shù)字。邊防是要守的。尚未立界碑的地方,就用血肉之軀標定。我想用這本書,將我的戍邊經歷與更多人分享,有人在衛(wèi)國,忍常人難以忍受之苦。二是年輕士兵,不僅僅遭受皮肉之苦,還犧牲了愛情。三是在這一切之上,有時還要貢獻生命。我心中是按這個步驟向前遞進的。

中華讀書報:《昆侖約定》包羅萬象,知識點密集,信息量大,通過閱讀不知不覺地了解很多知識。您在寫的時候,是不是有野心寫一部有關高原和部隊的百科全書?

畢淑敏:并無野心,只想實事求是??赡軙嘘P于高原醫(yī)學的部分筆墨多一點。高原醫(yī)學是醫(yī)學中的獨立分科,但一般人不大涉及。衛(wèi)生部門倡導敘事醫(yī)學,我很愿意盡自己的一份薄力。

中華讀書報:我想護士郭換金身上應該有很多您的親歷,包括她特別想吃到一枚杏子、拉練中無法忍受痛苦想壯烈犧牲的想法……這樣一來對于真實和虛構的把握是不是有可能成為挑戰(zhàn)?

畢淑敏:對于真實和虛構的界限把握,我在北師大讀書時,心理學教授的一句話對我啟發(fā)很大。她說很多人的經歷,本質上并不僅僅是屬于他個人的記憶,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思想的共同財富。你如果知道了,隱藏起來不說,這并不符合人類分享的原則。每個人的生涯、情感的曲折跌宕、失敗的慘痛教訓、成功的諸多因素,都要融入更多人的血液和精神。她教授我的方法是,分享這些故事的時候,有責任將它變形。掌握的方法界限就是:你要保證,不能讓讀過這些故事的人,在人群中識別出他是誰。

我覺得魯迅所說“人的模特”很精彩。“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拼湊起來的角色?!睕]有一個人照拓生活的原型。比如書中的男主角景自連,便是虛構的人物。書中關于他犧牲后遺體處理的細節(jié)部分,則是我的親身經歷。

3

中華讀書報:聽說您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多次住院。

畢淑敏:本書的主題,還有書中的情節(jié)、細節(jié)描寫等,對我來說不算困難。人物關系的處理、分寸感的把握,也不構成問題。寫作的時候并不覺太吃力,但寫完后,本應該輕松,估計年紀大了,寫的時候不覺得,寫完兵敗如山倒。我入伍時是特級身體,這么多年幾乎沒住過醫(yī)院。寫這部長篇過程中卻四次醫(yī)院、三次急診,有一次醫(yī)生接診后直接報了病重。大概像馬拉松選手,沖刺還能鼓著勁兒,沖刺完了就癱在那兒。我這個潛伏了半個多世紀的心愿,一朝實現(xiàn),險些耗盡我的全部生命能量。

有讀者和編輯在閱讀中掉了眼淚,問我寫的時候是不是也如此。我還是舉馬拉松的例子,選手不可能一邊跑一邊流淚,他要完成心中的愿望,只有勉力向前,顧不上落淚啊。

中華讀書報:盡管您謙虛地說自己“手藝不行”,實際上閱讀中會發(fā)現(xiàn),您是很有技巧的。懸念迭出,引人入勝。

畢淑敏:寫的時候費了些心。故事發(fā)生的年代和生活隔得有點遠?,F(xiàn)實中,像煙火氣、美食博主、巴黎時裝秀、戀愛攻略、美容防衰老秘籍等熱點話題,比較容易吸引眼球,引起年輕人興趣。我寫的故事那么久遠了,周圍毫無風景可言,終日脫水菜冰雪覆蓋。在書中,我有意把男生寫得很英俊。真實情況是,高原缺氧對人的相貌摧殘十分嚴重,人人都飽經風霜的滄桑。但我想如同魯迅先生說,他不惜用了曲筆,在夏瑜的墳頭上添了一個花圈。我想,我干脆用直筆,將這些一眼看過去乏善可陳的丑小伙子,直接寫成英俊。設想他們如果不是在殘酷高原戍邊,個個一表人才。我就用筆,索性還他們以壯美。這也許算是我做小說家的一個小小特權了。

中華讀書報:小說里沒有一個純粹的壞人,包括麥青青、文慎筆,有點“陰”的陽政委、沒有擔當?shù)拈T可閂……整部作品,對于人性的刻畫和挖掘令人佩服。您是懷著怎樣的心態(tài)去看待、描寫筆下的人物?

畢淑敏:人性不可能清澈如透明的水晶。我承認人性的復雜始終存在,無時不在。人性有幽暗之處,一旦探索深入到那個角落時,會感到震驚和不可置信,難以容忍。但它們也的確是人性的正常組成部分,小說家不可視而不見,粉飾太平。人性有其非常深邃和暗淡的底色,我們應有勇氣直面慘淡。

中華讀書報:三門主要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學問——醫(yī)學、文學、心理學,您都涉足了,這使您的創(chuàng)作具有特殊的優(yōu)勢。尤其是醫(yī)生的經歷,使《昆侖約定》體現(xiàn)出非同尋常的生死觀。小說中景自連殉國,楚直殉職,尤其是最后潘容和郭換金對死的看法,更令人動容。您希望向讀者傳達怎樣的生死觀?

畢淑敏:有讀者提出,軍醫(yī)楚直懷疑獅子石有輻射,還以身試法,這合邏輯嗎?我想,兩彈元勛鄧稼先在1979年一次核航彈空投試驗失敗后,沖在前面,查看碎彈。過量的輻射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最后獻出生命。作為頂級的科學家,他難道不知道爆心有害嗎?但他依然勇往直前。小說中特定情況下的楚醫(yī)生奮不顧身,也是基于他的職責。其中相關細節(jié)、放射性癥狀的描寫,我都查了相關醫(yī)學資料。

4

中華讀書報:從1987年發(fā)表處女作《昆侖殤》起,到《預言死亡》《婚姻鞋》和此后的《紅處方》《拯救乳房》等長篇小說,您的作品主題宏大,氣勢磅礴,對人生、社會關懷冷靜理智。而且?guī)缀趺恳徊孔髌范紩充N。《血玲瓏》《紅處方》等曾改編成電視劇。這部作品也同樣,畫面感很強,是不是已經有影視方面的洽談了?

畢淑敏:有幾家在談。我都在給他們潑冷水,提醒他們這個內容,拍成劇可夠難的。他們表示不畏難,愿意一試。

中華讀書報:您的小說既端莊嚴肅,還有一種難得的樂觀和幽默感。

畢淑敏:我基本上是循規(guī)蹈矩的作家。你得認真讀,才會覺察到我對生命的基本看法。我年少時,見識過十分殘酷的生命過程。那時我就想:人只有一生啊。到底怎樣度過,全在心意中。你可選擇憂愁或快樂。我決定選擇明亮、溫暖、快樂、勤奮的一生。

中華讀書報:小說中還有不是軍人身份的古墨夫婦,他們獻身國家科技的情懷,也非常令人感動。這對知識分子和他們留下的書,在小說中承擔了什么?

畢淑敏:除了邊防軍,那里還有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工作人員、科學家等很多人的奉獻。他們也闕功至偉。我本人也好奇,為什么青藏高原上能找到貝殼和古生物化石?好奇埋在書中,想讓故事的空間和時間感更拓展些。

中華讀書報:對于長篇,您一向是很沉得住氣。記得非典時寫《花冠病毒》,也是沉淀了好多年。您對于長篇的創(chuàng)作理念是什么?

畢淑敏:我忠于初心。目前流行什么,對我來說并不最重要。素材積蓄,內心激情飽滿,對主題有了某種明晰與升華,當這一切具備時,方覺得此事可做。就像老裁縫有塊好布料,沒想好就貿然下剪子,裁剪不當對不起料子。我感謝北京作協(xié)對我的包容。我在北京作協(xié)時,每年年初報寫作計劃時,我都說將寫一部關于年輕時當邊防軍的小說。等到年底總結時,別人都基本完成了計劃,我卻交了白卷。一年年過去了,大約過了小十年,我仍沒動筆。北京作協(xié)沒人催過我,讓我在寬松的環(huán)境和時間里,從容地完成了心中積蓄已久的這部作品。

對我來說,《昆侖約定》是非常重要的作品。我總算完成了對一座山脈、對許多活著和死去的戰(zhàn)友的承諾。

中華讀書報:在快節(jié)奏、碎片化的時代,閱讀60余萬字的一部長篇,確實是有挑戰(zhàn)性的。您擔心讀者會有閱讀障礙嗎?如果進入小說,您有什么建議?

畢淑敏:我希望人們能透過這部小說,和高原的云一樣,知道曾經發(fā)生過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如果讀不完,也沒什么。讀你喜歡讀的書就是了。但是,一定記得要讀書?。?/p>

中華讀書報:您不是受評論家特別關注的作家,這對您的創(chuàng)作有什么影響嗎?您會在意嗎?

畢淑敏:謝謝不關注我。讓我更輕松了。

中華讀書報:新媒體的流行,成為寫作者需要面對的現(xiàn)實。短視頻流行的當下,長篇小說有何優(yōu)勢?您關注新技術發(fā)展對文學的影響嗎?AI是否會取代作家?

畢淑敏:我以為在目前情況下,AI無法取代作家。今后的事兒,AI會努力,作家也會努力。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