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名伶海上舊芳華 ——讀《民國時期京劇名伶專集匯編》雜談
來源:文匯報 | 傅希如  2025年04月14日08:19

近代以來,上海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商業(yè)都市,其繁華如同珠光寶氣四射的鉆石,名伶專集只是其中折射出的微弱一線。1940年代前后,中國正經(jīng)歷抗日戰(zhàn)爭,社會環(huán)境糟糕,京劇的老輩名家也多息影舞臺。但四大名旦、馬連良、麒麟童依然活躍,新生代也嶄露頭角,竟然還能擁有著一定的市場。這時上海灘出現(xiàn)的各種名伶專集,其實相當于廣告單,正是繁華的一個體現(xiàn)。由于編撰得十分精心,又拜現(xiàn)代印刷業(yè)飛速發(fā)展之賜,印制得極為精美,同時具有了實用和收藏的價值,比起戲單來更讓戲迷們耳目一新。時至今日,還體現(xiàn)出史料價值,受到戲曲研究者的關注,山西人民出版社、三晉出版社2018年出版《近代散佚戲曲文獻集成》,收錄了一些;鳳凰出版社2019年出版傅謹 主編的《京劇歷史 文獻匯編·民國卷》,其中第十六冊整整一冊收錄了二十一種。

上海書店出版社今年根據(jù)上海圖書館藏本匯刊成《民國時期京劇名伶專集匯編》,收錄三十種,采用四色全彩印刷,可謂是這些名伶專集最完備最逼真的匯刊(我自己搜集得不全,僅看到其中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周信芳、童芷苓、馬連良、譚富英、章遏云數(shù)種而已,但估計不會有三十種之多)。相比之下,《近代散佚戲曲文獻集成》雖也是影印,對于學術研究已經(jīng)提供了方便,但非全彩,不能呈現(xiàn)專集中不少名伶的彩色劇照,顯得美中不足。傅謹先生《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民國卷》下了功夫進行整理,以符合今日閱讀習慣的簡體字重新排印,施加現(xiàn)代標點,可謂居功至偉。但限于叢刊體例,劇照、圖片只能割愛,盡管編者很貼心地從每種專集中選擇一幅照片放在書前(大多為彩照,只有兩種是黑白照片),但并不能滿足戲曲專業(yè)研究人員的需求。上海書店出版社這套“名伶專集匯編”則全本影印,連原刊的廣告都沒遺漏。順便說一句,這些廣告不僅反映了當時的商業(yè)氛圍,還同樣提供了京劇的史料。舉一個小例子,一些京劇唱片廣告附帶了唱詞,可以幫助我們??睉蚩?,確定更加精準的唱片唱詞。從收集的專集種類看,《民國時期京劇名伶專集匯編》比《京劇歷史文獻匯編》多了十種:《梅蘭芳》(1927年)、《梅劇團公演??贰恶R連良專集》(1943年)、《程硯秋專集》(1940年)、《程硯秋專集》(1941年)、《程硯秋圖文集》(1946年,圖1)、《吳素秋特刊》《麒麟童特刊》(1942年,圖2)、《曹慧麟專集》《童芷苓??罚ó斎缓笳咭捕嗍樟恕侗逼綉蚯鷮W校畢業(yè)生劇團特刊》一種,黃金出版社1941年版)。收集之富、內容之全、印制之精美,足見這套《民國時期京劇名伶專集匯編》出版的意義了。今后如果能將更早些的名伶專集也收齊,比如譚鑫培、余叔巖、尚小云、小翠花等,再印續(xù)編,就會更加讓人欣喜。

這些專集在當時的實用性很強,從演員陣容、唱詞、劇照、評論多方面進行介紹,利于各種層次的觀眾了解演出情況。1927年重編的《梅蘭芳》,是其中較早的,其余則是1940年代前后出品的。《梅蘭芳》編者三人,自身都具有廣告效應:唐世昌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報業(yè)極有勢力的人物,還是杜月笙的門徒;嚴獨鶴是現(xiàn)代著名的報人和作家,著作流傳頗廣;任矜蘋從事電影事業(yè),被稱為電影界的“多面手”“智多星”“交際博士”。由這樣三位人物領銜編撰,可見梅蘭芳當時的影響,同時也表現(xiàn)出對市場的信心。序文落款“丙寅小春珍重閣”,應是著名詞學家趙尊岳,晚清四大詞人之一況周頤的弟子。另有一篇美國商務專員的英文序言,其人具體情況我不了解。專集由梅蘭芳及家屬的攝影集開始,有本人的多幅便裝照片,并有和祖母、夫人的合影。其后是劇照,有《太真外傳》《天河配》《西施》《洛神》《廉錦楓》《霸王別姬》《黛玉葬花》《嫦娥奔月》《穆柯寨》《木蘭從軍》《晴雯撕扇》《上元夫人》《樊江關》《麻姑獻壽》十四個劇目,都是他近期上演的。照片配有題詩,其中況周頤有三十一首之多,趙尊岳、陳運彰、李宣龔、劉豁公、張秋水各一首,均為當時名家。再后是梅蘭芳字畫及交際攝影,其中特別注重國際交流,有多幅照片,配有《綴玉軒招待使團記盛》《中日名伶宴會之盛況》《梅蘭芳外交史料之一節(jié)》的文字,以及《綴玉軒之外交紀錄》的專述。有一篇梅蘭芳署名的《花雜談》,還有一篇沒有署名的《梅花輯瑞記》。從這些內容看,專集不僅重視社會影響,也很注意文藝品位。最后是演出劇本,有《太真外傳》一至四本、《麻姑獻壽》《黛玉葬花》《天女散花》《西施》《霸王別姬》《洛神》《廉錦楓》《嫦娥奔月》《千金一笑》(即《晴雯撕扇》)、《木蘭從軍》《上元夫人》十二出。劇本的意義在于提供觀看演出時需要的唱詞,那時沒有字幕的技術,觀眾聽戲未必都能聽得明白,唱詞就成了必需品。像《天河配》《穆柯寨》《樊江關》這些老戲,觀眾熟悉唱詞,也許不需再浪費篇幅,但這十二出梅派的新戲,有了唱詞就給聽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938年馬連良的新戲《串龍珠》專門出了特刊,進行全面的介紹,不僅提供唱詞而已。先有《本事》交代劇情,再有馬連良《我之串龍珠》一文(圖3),親自談這出新戲,還有黃金大戲院的演出戲單,列出主要、次要演員的名單。然后才開始正刊,凡十六篇,作者為蘇少卿、林老拙、鄂呂弓、梅花館主(著名的白龍山人王一亭)、張肖傖、蔣劍侯、胡憨珠、劉菊禪、陳蝶衣、陳禪翁、梁梓華、舒舍予等劇評名家。其中兩頁有全劇每場的劇目、演員表、唱詞、劇照,及黃金榮、袁履登、金廷蓀、嚴獨鶴的題字。穿插在全刊中的照片有馬連良便裝一幀,劇照二十二幀。這二十二幀劇照極有價值,每幀都配有相應表演時的臺詞,在沒有錄像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還原了當時的舞臺表演實況,從后人學習的角度看極具價值。最后有吳江楓的《編余墨瀋》,吳江楓編撰了不少名伶專集,當時聞名。

可以說,這些專集編輯煞費心思,具有極好的宣傳性、實用性、收藏性、專業(yè)性,在當時一定廣受歡迎。在今天又多了文獻性,成為演員學習、學者研究的寶貴資料。限于能力,就文獻性我只簡單談兩點。

首先是關于唱詞的問題。這些專題收錄的唱詞在當時很實用,前面已經(jīng)談到,到今天卻成為我們考證演出流變的重要資料。并不都像《梅蘭芳》那本,很多專集連老戲的唱詞都印出來,因為每個演員因流派、師承的不同,唱詞也隨之不同,這給了我們很好的考證材料。比如《空城計》里“憑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東西戰(zhàn)南北剿博古通今”兩句,據(jù)說是譚鑫培為了行腔動聽顛倒了,原來應該是“評陰陽如反掌博古通今”“東西征南北剿保定乾坤”。馬連良先生1962年錄制中國唱片時作了訂正,吳小如先生曾經(jīng)特別提及,因此為人所知。奚嘯伯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1958年為河北人民廣播電臺錄音時改唱“秉忠心我扶保漢室乾坤”“東西戰(zhàn)南北剿博古通今”,1963年錄制中國唱片時大概參考了馬先生,唱作“比管仲和樂毅耕種山林”“東西征南北剿保定乾坤”。但在1940年的《奚嘯伯、侯玉蘭合刊》中卻是通行的詞,可知那時奚先生還是很規(guī)矩地學譚派。還有,馬連良先生只留下一份1955年的實況錄音《串龍珠》,其中慢板“為親老與家貧無奈為官”后接“忙吩咐人役們急忙前趲”叫散,但《串龍珠特刊》其后則是:“甘受那異族人加白眼,忍見百姓遭凌殘。憫爾受死苦無厭,黎民百姓實可憐。陳涉吳廣今不見,無有英雄揭義竿。蒼天若遂男兒愿”,和馬長禮先生之后唱流水的錄音一致,可見實有兩種唱法。而特刊還有西皮搖板、“二黃慢板”兩段,1955年實況掐掉了,也有錄音不全的可能。這樣,當年的演出全靠特刊的記錄了,這就是其文獻的價值。

其次是關于評論的問題。葉長海先生給上海書店出版社版寫的《序》指出,這類專集因其“鮮明的廣告性質”,“對演員和演出的評價難免有過譽之詞”,這是我們閱讀時應該注意的。但能夠出專集的演員畢竟是一時之選,他們值得贊譽的地方本來就很多,而撰文多出自名家手筆,雖有過譽,卻也非全無可取,甚至具有頗高的學術價值。如《串龍珠特刊》里,梅花館主評論馬連良:“為近年來須生界之天縱驕子,既有摹仿古人之本能,而兼有創(chuàng)造自我之天才”;“人有以連良非譚派非之者,余曰:只要能自成一家,雖不譚,又奚損?”這是很持平的話,同時也可見到當時對馬連良兩種不同的評論。馬連良在《我之串龍珠》里說:“我數(shù)年橫于腦際的不用機關、不用布景、不用彩頭、不用砌末的心愿,算是滿足了。”這也得到評論者的一致認可。從中可以見出他的創(chuàng)新追求,決不媚俗,絲毫沒有自夸和過譽。因此,很多評論是應該引起相當關注的。

這套名伶專集內容豐富,其好處肯定不止我說的這點兒。這些只是我在初步瀏覽后一些很膚淺的個人體會,講出來和廣大愛好京劇的朋友們做個交流,也向專家學者們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