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人影
我僅見過史鐵生一面,算不上朋友。記得是在一個聚會上,圍繞他的人很多,并沒有和他說話。印象中他很是和善,眼光里有種從容的氣韻。那時候圍繞他的朋友中,有些是共同插過隊的知青,對于他一直是愛護的。他與文壇的關系,有點像巴金,聲譽頗佳,那大概源于一種人格的魅力。他去世后,在延安開過一次紀念會,我也在被邀之列。那是我第一次到陜北,走在黃土高坡,一時百感交集。陜北的老鄉(xiāng)與知青,憶及幾十年前的舊事,都很激動,一些好友的發(fā)言,透露出許多有趣的細節(jié)。這些好友都挺有才華,有的是醫(yī)生,有的是研究語言的專家,還有的是知名的編輯。他們大多自學成才,與史鐵生一樣,差不多都是從苦路上走過來的。
那一天我突然感到,史鐵生能夠成為作家,也許與所經(jīng)歷的環(huán)境反差有關吧。從北京到陜北,是一次逆轉,身體殘疾后,可謂一種跌落,而他鐘情的形而上學,與北京的市井氣也大相徑庭。人一旦在大的起伏里,會被拋在陌生的地方,感覺與表達,也就異于過去。在延安起伏的山路上,我理解了他的文本為何總有一股別樣的氣息。
不知道是誰組織了“寫作之夜”的活動,這些活動都與史鐵生的紀念有關。參與其間的志愿者,有的年齡很大,是老知青。形式呢,不過讀書會、報告會等。每次活動,來的青年人都很多,大家對于史鐵生的愛,是由衷的。后來“寫作之夜”組織者出版了多本紀念文集和相關的文學作品集,都很有意思。記得一個霧霾很重的冬天,在北京海淀一棟大樓里,眾人討論史鐵生與他的時代之關系,深深感動了我。我后來將這些志愿者請到人民大學文學院,作了一個系列演講,旁聽的人很多。圍繞一個逝去的作家,民間的朋友以非學術的方式,卻形成了一個學術性的論壇,想起來是少見的現(xiàn)象。
不能不說,史鐵生是文壇的特例。他帶給讀者的,是白話作品中一向缺失的東西。他的小說與散文的界限并不清晰,除了記敘插隊生活和親友的文字外,獨語的部分占了大量篇幅。古都生活并沒有使他染上世俗的痼疾,精神是敞開的,頭上一直懸掛著一輪太陽。在他那里,寫作不是炫耀,也非注釋外在的理念,一切都從自我的經(jīng)驗出發(fā),面對殘疾生命體驗,追問存在,反觀自身,這使他的寫作帶出一股思維罕見的靈思。
閱讀他寫北京的生活的作品,多是遠離了京味兒的色彩,筆下胡同與廟宇的調子,都不同于京中文人的描述?!肚锾斓膽涯睢贰逗蠚g樹》《故鄉(xiāng)的胡同》《廟的回憶》《八子》等,是脫離古老暮氣的現(xiàn)代性的圖畫,背景不再是皇城色彩的伸展,而被置換成亂云與落葉飄零的空間。人在苦楚中的目光和不可測的命運對抗著,妥協(xié)著,這種面向內心體驗的寫作,可能過于囿于自我的小天地,以致遺漏更為豐富的內容,但他也由此顯示了文字的深度,這些與老舍的趣味是那么不同。
1991年在《上海文學》發(fā)表的《我與地壇》,像是神曲的飄動,余音繚繞。這一篇作品忠實地記錄了自己殘疾之后孤苦的經(jīng)歷,由常年坐著輪椅行走在地壇的所遇所感,沉浸式的語態(tài),將心緒散到高遠的境地,也由此敲開了通往形而上世界的大門?!段遗c地壇》細致地捕捉著常人看不到的什物,諸如頹墻、青苔、飛蟲、人影……四季輪回,有時候引來出凡的幻覺,思考人的有限性以及超越有限的渴念。散文寫到了母親、中年夫婦、唱歌的青年,在與這些與己有關和無關的人物中,世界的圖景被懸掛在飄渺的思緒里。人生并不圓滿,思想是在苦難與矛盾的漩渦里的未倒的蘆葦,他意識到理性陷入茫然之地時,靈思反倒會悄然而來:“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這些從心靈流出的句子,在無聲息中將世俗的認知邏輯撕裂了。
由于日常經(jīng)驗的受限,史鐵生后來的散文更接近于哲學隨筆,以感性的文字直逼那些神秘的存在?!丁白闱颉眱韧狻贰墩f死說活》《輕輕地走與輕輕地來》都是面對上蒼與凡塵的獨思獨想?!峨S筆十三》就意識到了語言的局限性,人在表達什么的過程,也遺漏了什么,寫作不過是對于悖謬的存在的揭示。這與佛學不無關系,但又從佛學邊上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隱秘:“倘一人不能成佛,眾生便未得度。眾生都若成佛,世間便無差別和矛盾,也就同于死寂。”他在《病隙碎筆5》中一再把筆鋒指向死亡、信念、實有這些玄妙的話題,一些體悟與現(xiàn)象學的觀念也有交叉之處。這些不是靠概念與邏輯的演繹,而是一種敞開的心靈對于存在的追問。比如,什么是意義,史鐵生的看法大約受到了薩特的影響,“意義不是先天的賦予,而顯然是后天的建立”。這也是魯迅的觀點,存在是不可理喻的、復雜的,而抽象則簡化了實在的本真。愛因斯坦啟示了他對于既定概念的懷疑,以及時空的體驗,從反詰與悖逆的角度,拆卸了理性之墻,從而走向未知的開闊之地。知的意義是知道自己無知,他體悟道:“當自以為是的‘知’終于走向‘知不知’的謙恭與敬畏之時,思想則必服從乃至化入靈魂和靈魂所要求的祈禱?!庇欣碛烧f,小說家史鐵生在散文世界里凝視的是二十世紀的哲學界處理的難題。
史鐵生回憶早期生活與家族生活的短作,也無不是溫情的一種。文字處處表達了對于過往的尊重,以及書寫的真誠?!断诺溺娐暋贰抖牙选贰杜涯嬲摺贰独霞摇范际窃械慕?jīng)歷的還原。有舊樓鐘聲的記憶, 神秘老人的身影,舅舅的不可思議的人生,老家撲朔迷離的遠影。在諸多回憶的文字里,省略了曲折的故事,留下的僅僅是奇特的片段,無數(shù)不可測的存在,在折疊的時空里以沉默的方式,指示著曾有的悲歡。那些引人思考的景觀和人事,似乎都是與自己有關的思想的酵母。記憶深處流淌的無奈和愛意,有時候將詞語罩上蒼涼的水霧。
我覺得史鐵生的寫作并不在乎形式的模樣,小說、隨筆、詩有時候是沒有界限的,正像文學與哲學常常沒有界限一樣。他的散文是生命頓悟的夜曲,沉郁、渾厚的句子,詰問、反轉的內省,一遍遍驅趕著虛幻之影,人生的原態(tài)以詩意的方式顯露出來。謝有順先生說,“許多人活著是關心結果,而史鐵生更看重的是過程”。這是對的。他從域外文學所得的比從傳統(tǒng)古文所得的東西要多得多,那些孤獨地面對上蒼的詞語,重新排列了意識的秩序,作者所處的時代的粗糙的、偽飾的審美表達,因為他的存在而顯得蒼白無力。
許多作家談到史鐵生都津津樂道。前幾日讀到李洱先生《作為一個讀者紀念史鐵生》的文章,作者說:“如果說,現(xiàn)代作家側重于提供知識、趣味和想象力,那么史鐵生則是向我們提供了求知方法和精神維度,以及在敘事上進行精神敘事的突破性實驗?!边@一句話說得很好,他的神奇體驗里的精神漫游,讓漢語的表達,獲得了哲學的氣質。我們這些俗人,常常被外在的幻象所惑,不知身陷迷津。史鐵生深知自我的有限,他在寂寞之中,聆聽到了上蒼的聲音,而在喧鬧之所,看到了歧途。讀他的書,知道時時自省,比盲從于俗諦更為重要。如今,不是在所有的作家那里,都會獲得類似的體悟。有時候會感到,苦路人影,可能與我們內心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