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又見汨羅
來源:天津日報 | 王 松  2025年04月10日08:13

其實,我是第一次來汨羅。所謂“又見”,只是一種感覺。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地方之于一個人,是很難說清楚的,也許已經(jīng)到過很多次,甚至久居于此,卻并沒什么感覺,又或許雖然從未到過,但在想象中乃至夢中,游歷已久。這也就是所謂的神游。

這次來汨羅,就是這種感覺。

最先去的,自然是屈子祠。屈子祠在汨羅江下游北岸的玉笥山上。山下有一片清澈的湖水,名曰香草湖。屈原對“香草”情有獨鐘,在他的《離騷》中,就充滿了香草的氣息,“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以想見,詩人在當時,是怎樣一種純粹得近乎透明的心境。

香草湖邊有一條路,叫天問路。自然是出自屈原的《天問》。走在這條路上,不禁有些感慨。當年,詩人在他的《天問》中,先是深情地說,“問天地好在”,接著,又一口氣提出了172個問題,卻沒給出一個答案。這也就成為詩人留下的又一個問題,他為什么只發(fā)問,卻并不回答。詩人不會想到,他留給后人的這個問題,在兩千多年后,由一個出生在德國,叫愛因斯坦的科學(xué)家給出了解釋。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當然,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并不是沖屈原說的,但也確實為屈原的《天問》作出了解釋。

是的,《天問》中有的問題,我們至今仍在尋找答案。屈子祠的前廳,有一副中國近代名人郭嵩燾撰寫的楹聯(lián)。上聯(lián)是“騷可為經(jīng),倬然雅頌并傳,儼向尼山承筆削”;下聯(lián)是“風(fēng)原闕楚,補以沅湘諸什,不勞太史采輶軒”。可見,郭嵩燾對屈子的評價。郭嵩燾是湖南湘陰人,他留下這副楹聯(lián),自己過身之后,也葬在了汨羅。我沒研究過,大概郭嵩燾最終這樣落身,是有別的什么原因。但事實是,他確實從此與屈原相伴了。

關(guān)于屈原投江,還有一個凄美的傳說。當年,屈原感覺無望,在五月初五這天憤然投江,這也就是“五月端午”的來歷,直到十天以后,也就是五月十五,他的遺體才被找到。在汨羅江里漂流了這樣久,半邊臉已被江中的魚蝦啃食。于是,一個名為女媭的女人,為屈原整理了遺容。關(guān)于這個女媭,有幾種說法,一說是屈原的姐姐,還有一說是屈原的妾,但當?shù)亓鱾飨聛淼恼f法,是屈原的女兒。我沒有任何依據(jù),也寧愿相信,應(yīng)該就是屈原的女兒,她不愿讓父親就這樣下葬,于是打了半邊金臉,為屈原鑲好。

關(guān)于這個細節(jié),也曾有人提出疑問,屈原當時已很窮困,女媭又是從哪里來的這許多黃金。但是,據(jù)當?shù)厝苏f,汨羅江曾是一條盛產(chǎn)沙金的河流,女媭為屈原打造金臉的黃金,是當時汨羅的人們不忍心看著自己敬仰的屈大夫如此下葬,紛紛拿出自家的黃金首飾,一點兒、一點兒湊起來的。所以,在汨羅,至今還流傳一句俚語,“九子不葬父,一女打金頭”。意思是,當年的楚懷王有九個兒子,都不肯埋葬父親,而屈原只有一女,卻為父親打了半邊金臉。當然,從這句俚語,至少說明一件事,女媭應(yīng)該就是屈原的女兒。

女媭在埋葬了屈原之后,擔(dān)心朝廷的奸佞小人再派兵來侵擾屈原墓地,于是用羅裙兜土,就這樣一捧一捧地又堆起11座疑冢。關(guān)于這個傳說,顯然有些想象的成分,一個弱女子,只用羅裙兜土,就堆起11座疑冢,這似乎不太可能。但在今天,這些高大的疑冢確實仍然安在,而且已被列為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

在屈子祠的后面,是屈子書院。這里很開闊,給人的感覺也很莊重,整齊的石欄都是用黑色的青石砌成,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看上去就像是屈原的筋骨。工作人員說,每到屈原的紀念日,當?shù)氐暮⒆觽兙蜁┥铣淼竭@里,誦讀屈原的《橘頌》《天問》和《離騷》等一些名篇。此時,我登上書院后面的一座高臺,想象著每年屈原紀念日的情形,身穿楚服、列隊站在書院里的孩子們,誦讀著屈原的《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遠處的汨羅江上,龍舟競渡,傳來陣陣擊鼓聲和吶喊聲,在香草湖畔飄起的暗香中,與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交相映襯,那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倘屈原在天有靈,那半邊凝重的臉上,也會泛起一絲微笑。

我總在想,在2300多年前,交通工具和通訊設(shè)備的概念還都難以想象,而屈原竟然能說出“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這樣的話。蒼梧,應(yīng)該在今天的長沙、郴州一帶,而縣圃,也就是昆侖山,如此相距近萬里,詩人竟能想象自己早晨出發(fā),傍晚就可以到達,這是怎樣的一種胸懷和氣魄。也正因如此,他才發(fā)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感慨。而今天的我們,一邊豪邁地唱著“走四方,路迢迢水長長……一村又一莊”,一邊感覺自己已經(jīng)在跋涉遠行,與詩人的胸襟相比,是不是該有些汗顏呢。

今天的汨羅江,仍然靜靜地流淌著,卻是一種獨特的流淌。曾有人說,自從屈原投身于此,江水的流向便也發(fā)生了變化。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在他的《赤壁懷古》中曾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在我們的華夏大地,江河之水自古都是由西向東流。但屈原投江之后,汨羅江水卻掉頭由東向西流了,似乎是不舍追隨詩人的魂魄而去。

當然,這種說法應(yīng)該是人們出于對屈原的情感而產(chǎn)生的。事實是,這是汨羅獨特的地形地貌所致。這里屬于幕阜山脈與洞庭湖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也就是說,東南高而西北低,由山地向濱湖平原呈梯降過渡,所以當?shù)赜幸痪湓?,叫“頭枕幕阜,腳踏洞庭”。也正因如此,才使汨羅江水由東向西流,成為一條日夜不息、追趕太陽的河流。當然,從另一種意義上說,這條流淌在當年楚國大地的江水,也體現(xiàn)了楚人獨特的性格,堅韌、執(zhí)著、倔強、不屈,只要認準目標,就會義無反顧……

在屈原投入汨羅江,隨著江水追太陽而去的2100多年后,在這片江畔又出現(xiàn)了一個同樣有著這樣性格的楚人。這個人,叫任弼時。

任弼時出生在塾塘鄉(xiāng)唐家橋,今天已屬汨羅市的弼時鎮(zhèn)。岳陽市作協(xié)主席舒文治告訴我,這里的東面與長沙縣相連,在長沙縣的板倉,也同樣出過一位杰出的楚人,這個人叫楊開慧。我們是在雨中來到任弼時紀念館的,紀念館的吳館長聽說有客人來,特意趕過來。他告訴我,任弼時紀念館是2003年4月建成開放的,也是全國唯一的一座紀念開國元勛任弼時同志的專題紀念館。雨中的紀念館園區(qū)有一種凝重的詩意。沿著園區(qū)的道路向右一轉(zhuǎn),眼前赫然出現(xiàn)一片寬闊的廣場,在廣場盡頭,是一座高大的任弼時雕像。

吳館長告訴我,紀念館有著相當?shù)囊?guī)模,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僅館舍建筑面積就有3萬平方米,展廳面積3760平方米。截至2021年,紀念館藏品的總數(shù)達到2127件(套),每年來這里參觀的有十幾萬人次。現(xiàn)在,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二級博物館。在紀念館的前廳,矗立著一座任弼時高大的漢白玉雕像。我想,這應(yīng)該是他四十歲時的樣子,但由于長期操勞,加之病痛纏身,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蒼老得多。為我講解的工作人員小彭說,任弼時同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伏案工作。也正因如此,才把他的這種精神稱為“駱駝精神”。

汨羅不僅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也有很深厚的文化積淀。從城區(qū)朝智峰山的方向走大約30公里,有一個長樂鎮(zhèn)。舒主席告訴我,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千年古鎮(zhèn)。汨羅江從東向西流經(jīng)這里,繞了一個大大的彎,讓這座古鎮(zhèn)又多了一些靈秀之氣。最難得的,是鎮(zhèn)子上的這條青石小街,據(jù)說每一塊石板,都是一千年前留下的原物。

我開玩笑說,如此說來,我們是走在文物上了。

我覺得,長樂鎮(zhèn)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它的煙火氣。如今,各地的古鎮(zhèn)很多,而一旦開發(fā)文旅,一般就把原住民遷出去。當然,這對發(fā)展旅游業(yè)來說無可厚非。但如此一來也出現(xiàn)一個問題,本來好好的一個鎮(zhèn)子,從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民俗的角度來看都很好,可就是因為沒有了原住民,總覺得缺少一些“活氣”。鎮(zhèn)子是人住的,有人,才會有煙火氣。長樂鎮(zhèn)則不然。在這條千年古街上,兩邊的古民居下面是各種店鋪,而樓上則仍然有人居住。這一來,也就使這個已經(jīng)走過千年歲月的古鎮(zhèn)更加真實,似乎也仍然有著“生命”。

長樂鎮(zhèn)還保留著一個著名的民俗活動,叫“抬閣故事會”。這個所謂的故事會,不是講故事,而是一種巡游。據(jù)記載,這種活動在隋唐時期就已出現(xiàn),盛于明清,應(yīng)該是由元宵鬧花燈的習(xí)俗演變而來。有資料記載,楚人定期祭天,由巫師和童男童女扮成天神、地神等諸方神仙,用木架抬著舉行祭祀活動,而后游行鄉(xiāng)里。唐貞觀年間,這種祭神活動與元宵鬧花燈結(jié)合起來,逐漸演變成后來的“長樂抬閣故事會”。故事會的表演內(nèi)容,多是一些歷史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形式則分為“地故事”“地臺故事”“設(shè)彩故事”“高蹺故事”。演員們裝扮成各種人物,用形體做出一個個造型,在鎮(zhèn)街上巡游,并配以會旗、彩旗、彩燈、油筒、橫豎牌匾、威風(fēng)鑼鼓和樂隊,做各種驚、奇、險、巧的表演。這種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不僅體現(xiàn)出一種鄉(xiāng)土溫情,而且已成為長樂古鎮(zhèn)的一張重要名片。

心細的舒主席發(fā)現(xiàn)我對花鼓戲很感興趣,就特意跟市劇團聯(lián)系,安排了一場演出。我覺得,要想真正了解一個地方的傳統(tǒng)文化,只要從這個地方的人對自己地方戲的態(tài)度就可以看出來。

王廣華團長告訴我,汨羅市花鼓戲劇團是一個專業(yè)院團,演員都是專業(yè)的。在汨羅,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民間班社,這些班社也很活躍。汨羅堪稱花鼓戲之鄉(xiāng),用當?shù)厝说脑捳f,是“戲窩子”,人們不僅愛聽,也愛唱。每遇市里的企業(yè)或鄉(xiāng)鎮(zhèn)的村莊有什么慶典,就會邀這些班社去演出。

王團長特意安排了三個折子戲,《國母回京》《槐蔭會》和《平貴回窯》。前一出是《貍貓換太子》的一折,后兩出則出自《天仙配》和《武家坡》。我沒想到,在汨羅市花鼓戲劇團竟然有專業(yè)水平如此之高的演員,尤其是在《槐蔭會》中飾演七仙女和董永,在《平貴回窯》中飾演王寶釧和薛平貴的幾位演員。七仙女因為黃梅戲《天仙配》早已為人熟知,而王寶釧這個人物,也因為京劇和河北梆子《武家坡》而家喻戶曉。但我覺得,這兩個人物到了花鼓戲里,又有了另一番瀟湘獨有的靈動韻致。我不知道,王寶釧的扮演者徐藝是不是有意這樣處理,她塑造的王寶釧在性格中又多了一種楚人特有的凄美、靈秀與倔強。而七仙女的扮演者卜燕霞,則在當年嚴鳳英的七仙女之中又融進一種新的性格元素。當年嚴鳳英在“路遇”這一場的表演,是聰穎、機靈,而卜燕霞在處理上則又多了任性與嬌嗔,羞怯與霸道,也恰恰是這種嬌嗔和霸道,使人物更加合理,也更加可愛。這時的七仙女,是以此來掩飾少女的害羞與唐突。卜燕霞的七仙女,在人物的塑造和性格上,又賦予了新的意義。

我一邊看戲,一邊也有些遺憾。汨羅市花鼓戲劇團有這樣優(yōu)秀的演員,為什么不排一出屈原戲呢?比如“屈原投江”或“女媭葬父”。我相信,專業(yè)演員在這樣題材的戲中,一定會有更出色的表演,才是真正的“原汁原味”。

汨羅江之所以叫汨羅,有很多種說法。其中的一種說法是,當年屈原流放于此,羅子國都城南邊的水流稱“羅水”,北面的水流稱“羋水”。屈原覺得叫“羋水”不妥,建議改為“汨水”。如此兩水匯合后,即成“汨羅江”。當然,我寧愿相信這個說法。我總覺得,“汨羅”兩個字,也滲透著屈原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