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山花》2025年第3期 | 張佐香:宋朝的瘦風
來源:《山花》2025年第3期 | 張佐香  2025年04月10日08:01

張佐香,國家二級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簽約作家、《語文報》全國首位簽約作家、江蘇省“333工程”培養(yǎng)對象,在《萌芽》《散文選刊》《散文》《北京文學》《作家文摘》《中華活頁文選》《百花洲》等發(fā)表作品200余萬字,部分作品入選語文教材和中高考真題試卷,并被100余種選本收錄。曾獲葉圣陶教師文學獎、老舍散文獎、孫犁散文獎、吳承恩文學藝術獎等,主持的課題《采取教師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策略,發(fā)展學生審美能力的實踐研究》被江蘇省人才辦、江蘇省科技廳立項等。著有散文集《親親麥子》《在時光的回聲里漫游》《鮮花照亮了我的房間》等。2024年7月,“悅讀閱美”系列《田埂上的精神》《親親麥子》《心泉》等由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那時候趙佶是端王。他的日常生活是踢球、畫畫、寫詩填詞、練書法。藝術既是他的熱愛,也是他的保護網。十六七歲的時候,他已經“盛名圣譽布于人間”了。如果按正常情況發(fā)展下去,他可能會成為歷史上一個閑云野鶴、詩書畫俱佳的王爺。他根本沒想過要做皇帝,他只想做個真實的自己,做一個幽居宮中、寄情山水、丹青涵泳的文藝青年。

想必有一些東西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在他十八歲那年,在位十五年的大宋第七代皇帝宋哲宗趙煦病逝,相關的重要大臣都被召集到哲宗的靈堂前商議傳位大事。眾人理智地否決了哲宗的兒子——一個出生才三個月的嬰兒繼承大位的提議。向太后和宰相章惇找到了彼此的共識,確定了兄終弟及的更替模式作為統(tǒng)一宋室和大臣們議立的原則。因趙佶前面的哥哥有目疾,向太后力排眾議,扶持趙佶登上了龍椅。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趙佶登基,是為徽宗。從此,一位藝術家稀里糊涂地成了皇帝。

宋徽宗趙佶愛江山,更愛書法和繪畫。他建立了宣和畫院,這個皇家美術學院既有充足的經費支撐,又不愁人才梯隊建設。他設立了考試制度,想要報考皇家美術學院的人,都必須經過六科的考試: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李敬澤在《青鳥故事集》里寫道:“宋朝是中國文化的正午,古代中國在此前此后都不曾像宋朝那樣接近‘現(xiàn)代’,文明的花正放,富麗端莊。”宋徽宗為文化的正午培植了文明之花,仿佛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專為挖掘藝術元素并推動藝術繁榮。

大宋自建國初期,便重視民間古書畫搜訪,至宋徽宗時,內府收藏已汗牛充棟。趙佶親任皇家藝術學院院長,將魏晉以來二百三十余位畫家的六千三百余件代表作,按題材分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獸畜、花鳥、墨竹、蔬果十大門類,以其年號編撰成《宣和畫譜》,成就了中外美術史上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什么樣的土地,長出什么樣的莊稼,藝術也如斯。有一位藝術造詣極高、對藝術極為重視的皇帝,大宋的藝術氣息自然水漲船高。許多千古流芳的畫家,在那個時代誕生了。王希孟和張擇端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創(chuàng)作的中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青綠山水畫《千里江山圖》和中國獨一無二的風俗畫長卷《清明上河圖》,雙雙成為中國傳世名畫。

《千里江山圖》這幅作品的“導師”是宋徽宗,宋徽宗親自指導他的“學生”王希孟完成了《千里江山圖》。此畫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體現(xiàn)出宋徽宗的繪畫思想,有大面積描繪山體的內容,天空留得很多,山頭所占區(qū)域更加符合實物比例,畫面內容極為豐富,讓人目不暇接,顯示了“導師”宋徽宗擅長畫面的整體處理和擅長抓住細節(jié)的本領。宋徽宗繪畫思想的特點是“集大成”,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它要求把畫面“抹平”,繪畫中各種元素的水平都要高,畫面中人物和配景都要好,畫面各元素之間要互相避讓,要和諧,不能太沖突。第二,是題材上的“集大成”。譬如說,畫花的畫中出現(xiàn)了集合春夏秋冬四季花卉的大手卷《百花圖》,以往繪畫中沒有這樣的追求;再譬如,在立軸山水中,強調要留足天空的位置,以往“頂天立地”的山水畫格式被打破了,這也是一種新思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就是這樣的山水畫的“集大成”之作,而非實景。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也是題材和繪畫各元素上的“集大成”者,集中描繪了北宋都城街市繁華熱鬧的景象。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有無數(shù)的宮殿、廟宇、樓塔及橋梁,壯麗、體面、優(yōu)雅的風度,是那個龐大王朝中心獨有的風度。畫師張擇端凝望著花棚柳市霧閣云窗,他的自豪里又摻進了一些難以言說的珍愛和感慨。他選擇了一線一線地描畫,這讓這座變幻不息的城市從此有了讓世世代代的人們可供追憶的線索。他選擇了一條線,從郊區(qū)的一座小橋出發(fā),走一段路,到了汴河碼頭;再繞河行走,由河道繼續(xù)往城門方向走,經過河道上的一座大橋,即虹橋,這也是全卷的中心;再走不遠河道就拐彎了,又繼續(xù)沿路往城門走一段路,就來到了城門,穿過城門來到了城里。張擇端畫出了街市、河市的種種情況,畫出了汴京的市井眾生相。當在京城翰林畫院擔任宮廷畫師的張擇端把《清明上河圖》敬獻給宋徽宗時,宋徽宗打開一看,便如癡如醉,用獨一無二的瘦金體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并且從容優(yōu)雅地鈐上雙龍小印,鄭重其事地將其保存在宮中。這幅畫經過了千年顛沛流離的旅途,如今在故宮博物院依然清晰如初。

盛夏時節(jié),披著輕紗籠罩的晨光,宋徽宗繞著御苑散步。爽爽然有暗香盈懷,他驚亮的目光與蘭花蘭葉碰撞的聲音灑落滿地,他再一次被一種深徹的激動擊倒,如此清雅脫俗的蘭花又盛開了。整個花株疏密有致,花葉相間,一片片狹長的墨綠色的葉子迎風飄拂,透著不可侵擾的尊貴,淡黃色的花朵半舒著鮫綃似的瓣,探出嫩黃纖細的蕊絲兒,裊裊婷婷地臨風而立,自有一派“虛曠自生風”的君子風姿。御苑里井然有序地擺放著幾十種蘭花。他的目光被蘭葉蘭花粘住,徘徊復徘徊。他曾暗中比較,幽谷之蘭無人工雕琢之痕,長的葉純,開的花純,楚楚地,有著更加攝人心魄的靈性。因此,那些生長于山澗泉邊樹木繁茂之處的蘭花,享有“空谷佳人”的美譽??刺m花看得久了,他驚呆了。所有的蘭花在他眼中都像精靈,它們在陽光中開放著、舞蹈著,竊竊私語著,神秘地微笑著,盡情地歌唱著。他和它們血脈相通,心靈契合。他愛這以葉動人、以花悅人、以香誘人、以韻冶人的蘭花。看得久了,清雅高潔的蘭香逸姿,就進入了他的血脈和靈魂的幽邈境界。

御苑外泉流鳥唱。宋徽宗經常去溪泉邊的竹林游玩。他若一尾魚兒,沿著小徑自顧自游向竹林深處,一路但見翠竹叢叢,亭亭玉立,枝葉婆娑。鳳尾竹的翩翩鳳羽如碧玉般清潤碧鮮,款款搖曳如玉鳳翩翩起舞;勁剛竹勁拔有致,凌云挺然;黃竹節(jié)疏干直,剛中帶柔;孝順竹葳蕤嫩綠,成簇成叢地生長,新老竹子錯落有致地長成了一個親密無間的大家庭;湘妃竹如身姿勻稱的秀美女子,在風中輕歌曼舞。盛夏的午后,光線本來強烈,但是透過濃密的交抱相疊的竹冠縫隙再灑落下來,被林內的綠色一遮一濾,就變得柔和了,帶著一種夢幻的抒情性。薄暮時分的煙霞彌漫于竹林間,化為詩情,化為畫境,化為他的瘦金體。

宋徽宗本人對于藝術的貢獻是開創(chuàng)性的。他二十二歲的時候,寫出了《瘦金體千字文》。他獨創(chuàng)的瘦金體橫空出世,完全顛覆了前人書法的規(guī)則。瘦金體在筆鋒上,完全突破了傳統(tǒng)書法“藏鋒”的筆意,猶如切割后的鉆石,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它瘦到極致,瘦出了遒勁和金屬般的光亮,瘦出了睥睨萬物的雄奇和清妙。瘦金體的字在結構上又極盡工整,形式上嚴謹端莊,漢字的橫豎撇點折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每一道筆畫都旗幟鮮明地彰顯著自己的特立獨行,每一道筆畫都以自己的獨立意志恣肆任性地生長,每一個字的體態(tài)都豐盈搖曳,妖嬈多姿。更為奇崛清妙的是,墨色的枯澀濃淡里隱藏著花鳥草木的影子,橫豎點鉤酷似山野之中的修竹和蘭草。瘦金體是從人間仙境中生長出來的花草修竹,有山林草澤的味道,有植物的纖維感,有著《詩經》里上古植物的芬芳和搖曳身姿。我久久地端詳著瘦金體,久久地沉浸在瘦金體中蘊含的草木生長、繁花綻放的氣息中,從中觸摸到了天地萬物的空靈之心以及宋徽宗的詩心。瘦金體中不僅僅有植物對于人類的親切和恩情,更有人類對于自然的珍愛。人與自然相親相諧,融進了彼此的血脈,催生出飽含情感之露和哲思之美的書法藝術。

宋徽宗把瘦金體做成了他的“個人名片”,書法界沒有別人能做到他這一點。他完全釋放了字里的犀利,但是每一個字,無論橫豎,都有一定的弧度和彈性,表現(xiàn)了犀利挺拔、流麗飄逸的風格。其筆觸精美,妍麗嫵媚中有銳利剛健;結構嚴密,筆畫互相扣接得極緊,欹側錯綜又極生動綺巧,猶如精工錘鑄的金釵玉簪。他以自己既劍拔弩張又綺麗搖曳的獨創(chuàng),完成了書法史上的“豹變”。徐利明在《中國書法風格史》中評價宋徽宗:“他是繼唐代顏真卿以后的又一人。而其瘦金書的風韻情趣,又足以使他作為宋代尚意書風中的一個大家?!鳖佌媲淇瑫诤笫啦环^承者,瘦金體在前人的書法作品中則從未出現(xiàn)過,后代學習這種字體的人雖然前赴后繼,但是得其神髓者寥寥無幾。

宋徽宗喜歡在龍涎香的芬芳中寫字,他用筆尖掭了掭放了香料的松煙墨汁,用足手腕上的功力和技巧,自由靈活地調動筆尖、筆肚、筆根等每一個部位,讓心、手、筆、紙完美融合,成為一個絕妙的整體,暗合某種神秘的節(jié)奏,落于冰肌雪骨的柔韌鋪展在紙上,不急不緩。此中一切,靜謐無聲,遒勁、雍容、華麗、溫雅、淳淡、恣肆,每一個字都是有靈性的,都是清妙的,就像風雪中盛開的梅花,暗香四溢。每一縷香氣都在自然而然地繚繞,在空氣中漫漶成繁復的花紋,誰也把握不了它的飛升。正是這種自然而然的飛升帶來了美感——朦朧、迷離、浮游,難以落實的虛無和隨風賦形亦臨風卷舒的美妙。他守住了龍涎香的氣味,也守住了安寧,擁有了寫書法作品時遂心的快意。這燃起了他的生命熱情,仿佛身體和心靈的深處升起了一種無以名狀的興奮和幸福感,一層層地蕩漾開去。他隨心所欲的筆意,創(chuàng)造了具有高度美感的精神空間。清人陳邦彥在《秾芳詩帖》卷后的觀款中題道:“宣和書畫超軼千古,此卷以畫法作書,脫去筆墨畦徑,行間如幽蘭叢竹,泠泠作風雨聲,真神品也。”任何一件事,做得久了,神就上了身。宋徽宗寫字寫得神上了身,幽蘭、叢竹、舞蝶、繁花、晚風、云霞,大自然的美似乎盡在他的血脈之中,自然而然,就從他的筆端流淌出來。

劉長春在《宣紙上的話題》一文中這樣描寫宋徽宗和他的“瘦金書”:“驚人的纖細,異常的優(yōu)美與充滿彈性的藝術形態(tài)。也許在他眼里,寫字就是少女的一種群舞,輕松自如地舒展一下腰肢。于是,一張蜀素或是宣紙,就成為一個舞臺;一行行漢字呈現(xiàn)紙上,就是一個個舞姿造型。不過,這些舞女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訓練的:修長、勻稱、輕盈、靈秀、風情萬種。每一個動作都顯得那么嫻靜、優(yōu)美,連跳躍、旋轉都遠離了“胡旋舞”的急促與狂放,而是抒情的、妙曼的、不激不厲的??蹿w佶的字,使我想起一群天仙似的舞女,踩著宮廷樂曲的節(jié)拍,顧盼傳情,聯(lián)翩起舞的情景。這種效果,一是對硬毫彈性的充分利用,二是由于匠心獨運的整體布局?!彼位兆谠趶姶?、豐饒、富麗的獨具個性的氣場上冶煉出了書法的金丹,空前絕后,獨領風騷。瘦金體成為了無與倫比的徽章,銘刻在宮殿、苑囿、印璽之上,它遠比君權還要不朽。瘦金體是音樂,是舞蹈,是繪畫,是建筑,是幽蘭叢竹,是宋徽宗血脈里一切事物的混合物,它們都是他的一部分,是相互醞釀、相互生成的綜合體。

宋徽宗的花鳥畫寫實技巧被西方美術評論家譽為“魔術般的寫實主義”。他對國家的管理,與祖輩們有所不同:他的皇祖,乃至太祖、太宗征戰(zhàn)奔馳,攻城掠地,擴大疆土增加人口,規(guī)劃大宋王朝的架構;他的父皇神宗終日上朝議政,發(fā)布新的政策和命令,推動新政,治國安邦;而他把江山社稷的安危寄托在美妙的祝福中。在宋徽宗看來,描繪祥瑞之物的工筆花鳥不但是藝術創(chuàng)作,而且是治理國家的一種手段。他把從大自然中發(fā)現(xiàn)的那些預示國家運兆的祥禽瑞草畫下來,永世珍藏。

《瑞鶴圖》描繪了群鶴云聚東京宣德門的瑞應景象。五色祥云掩映著宮殿,淡石青烘染出清朗的天空,群鶴姿態(tài)多變,有的白鶴則在空中飛翔,有的白鶴則停在宣德門上。畫面中,二十只仙鶴各盡其態(tài),沒有任何兩只的姿態(tài)是相同的。仰天起飛的仙鶴白羽飄飄,身體修長流暢,長頸長腿,靈巧敏捷,大有仙風道骨之態(tài)。我仿佛聽見了雄渾的交響樂,還有曠野春風的呼嘯,大自然遼闊的舞臺使它們飛翔時更加舒暢,也更加自由自在。萬物都會發(fā)出獨有的聲響,世界其實是聲音的容器。眾鶴飛舞的聲響不僅自然、悅耳、和諧,而且銷魂,能撫慰我的靈魂。宋徽宗不僅對色彩敏感,也保持著對聲音的敏感,把宇宙萬物的聲音用畫筆收納丁進來。畫后隨附的作者題詩并記,被認定是真跡。

宋徽宗推動了花鳥畫的發(fā)展,他在花鳥畫中特別強調“寫真”觀念,不僅要畫得像,而且要按原物的比例來畫;花鳥畫的布局、配景也要格局嚴整,無懈可擊;設色方面也要做到無所不至,甚至一些鳥類羽毛折射的光彩也要表達出來。這不僅體現(xiàn)了畫家的水準,也體現(xiàn)出當時已經有專門生產繪畫顏料的產業(yè),突破了顏料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重重難關,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把顏料磨細、在細絹上設色的辦法,呈現(xiàn)了細膩動人的效果。

宋徽宗對花鳥畫的鐘愛,體現(xiàn)在他的設色絹本《芙蓉錦雞圖》中。一只羽毛和體態(tài)都優(yōu)美動人的錦雞停在富有彈性的芙蓉花之上,花枝因受重而微微彎垂。畫幅右上角,兩只翩翩起舞的彩蝶追逐嬉戲,逗引立在芙蓉花之上的錦雞回頭觀望,而錦雞深沉的眼神如癡如醉,畫面上的幾只動物連為一個整體,互相呼應。在神采奕奕的錦雞和盛開的芙蓉花左下方,一叢怒放的秋菊在微風中搖曳,婀娜多姿,爭奇斗艷。宋徽宗采用“雙鉤填色”的方法畫錦雞和芙蓉花,花葉用沒骨法,畫面設色妍麗厚重,渲染精絕,充分地表現(xiàn)了錦雞豐潤華麗和芙蓉花絢爛富貴的特征。畫面主次分明,疏密有序,給人以安寧祥和之感。畫法為工筆重彩,厚薄適宜,有沉著清透之氣。錦雞深沉動人的眼神、層染變化的羽毛和健碩的體態(tài),以及婀娜多姿的芙蓉花、蒼勁瘦硬的枝條,都像瘦金體的字一樣,用筆細勁巧妙,風姿綽約?!盾饺劐\雞圖》因他高超的繪畫才能,得以傳世,備受贊譽。他筆下的花鳥總有一種高貴和靈性,既富麗堂皇,又詩情畫意。這樣的花鳥經常與我對視,毫無保留地呈現(xiàn)著向上的生命力量。宋徽宗善于借助畫筆來傳情,這個世界上真正艷麗動人的,不是物象,而是情感。繪畫作品是有神情的,他的畫都有“好神情”。

陳百明、郭錁在《藝術知識通》中這樣介紹《柳鴉蘆雁圖》:“此圖共分二段,前段畫一株柳樹和數(shù)只白頭鴉。柳樹枝干用粗筆濃墨作短條皴寫,筆勢很壯,顯得渾樸拙厚,凹凸節(jié)寬之狀自然天成。柳條直線下垂,流利暢達,運筆圓潤健韌而且富有彈性,墨色前后層次分明。停在枝上的白頭鴉或靠根偎依,靜觀自得,或喃喃相語,使寂靜的大地充滿了生機。鳥身用濃墨,黝黑如漆。鳥的羽毛用墨留出白線,嘴舌用淡紅色點染,頭和腹部敷以白粉,周圍略用淡墨烘染,把白頭鴉襯托得分外突出,顯得神采奕奕?!?/p>

觀賞《柳鴉蘆雁圖》,開發(fā)了我的知覺感官系統(tǒng)。萬物皆有,有中生有,無中也生有,有限生出無限。有形,有色,有聲,有味,有感,有氣,有韻,也有畫外之意,畫外之旨?;ㄒ患疽痪`放,鳥一年一南飛,而畫面上的花鳥都是亙古不變的,—百年如此,—千年如此,—萬年依然如此。若小溪匯入大海,若白云懸浮于天際,若此岸接入彼岸,藝術只有連接神秘遙遠的未知世界,才顯得博大而有力。在山水、人物、花鳥乃至一切自然萬物面前,人們如置身于純凈之處,被無限永恒的自然和藝術之光照耀。

《雪江歸棹圖》為雪景山水畫,系絹本,縱30.3厘米,橫190.8厘米。一條寒江橫過畫面,遠接天際,上下一色。近處是長岸通景,右半部的江面空闊;岸邊有一低阜石崗伸向江邊,石崗上有幾組叢樹,纖夫拉船行于渚邊。江面對岸的偏中處,汀巒重重,渚洲歷歷,遠山隱隱,叢樹亭舍,路徑相連。畫的左半部近中處,高山相對,重巒疊嶂,村落隱現(xiàn)于林中,樓閣隱藏于山后,是畫面的高處和密處。高山坡腳延汀,伸至左邊江心。最左邊的洲渚上樓閣飛檐露于林中。畫中有宋徽宗瘦金體自書的“雪江歸棹圖”,左下角鈐印“宣和殿制”。畫中山石輪廓濃重,線條皴法古拙凝重。皴、勾用墨皆有濃有淡,焦墨雜淡綠染林樹,點葉枝柯,綴輕粉作雪,以清墨烘暈天空。整幅畫的布景、用筆類似于晉唐,是地道的古法,氣韻風度凝重蒼古。

這幅畫是文人畫的風格和境界:江岸平林漠漠,江面漁舟點點;畫面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給人以清寒空曠之感。從總體上來看,這幅畫更像一首帶有禪意的詩:天地高遠,自得其樂。全畫構圖高遠、平遠相間,遠近映帶,錯落有致。畫面中的一切景致都是鮮活的,生機要擴充延展到更廣遠的世界——由畫面中的具體的空間流向生生不息的心靈。宋朝的蘇東坡便提倡“蕭散簡遠”“簡古淡泊”的藝術風格。宋代的玉骨冰心脫穎而出,賦予了宋代藝術簡潔、清淡、高雅的氣質。

我從《雪江歸棹圖》的淡墨中看到了豐富的色彩,從平林中看到了生機勃勃,從被白雪覆蓋的遼闊奇絕的山川宇宙中感受到了清曠無垠的詩意。《雪江歸棹圖》看起來清曠孤絕,其實有聲有色有人有情,這就是藏在其中的辯證法。它超越紅塵世相,把人們帶入雪色蒼茫的宇宙,卻依然氤氳著人的氣息。我目不轉睛地盯著畫看久了,心里生起種種期待,我在等待空谷足音,等人類的聲音。這幅畫不僅畫出了宇宙萬物的形、神、風骨和氣韻,還畫出了畫外之人內心彌漫的詩意和哲思,并且暗藏著人們對大自然的傾心品賞、珍愛與流連。這幅畫暗含了儒、釋、道的精髓,它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佛家的空寂和禪意,表現(xiàn)了道家的奇崛和灑脫,表現(xiàn)了儒家的清明和敦厚。這種意境和畫面所體現(xiàn)的哲學思想正符合宋徽宗的山水畫美學思想。

《祥龍石圖》畫湖石一座,玲瓏剔透,凹凸起伏,歷歷分明,洞竅紋理富于變化。宋徽宗不僅喜歡名貴的花鳥樹木,還喜歡瘦、漏、透、皺的巧石,喜歡一切奇崛清妙的東西。在他的眼中,這些非同一般的東西暗藏天地旨意。畫中湖石的頂端,盛土植以異卉,石旁翠竹亭亭玉立,以顯示湖石主人的情趣。作者以細勁的線條,先勾出湖石的輪廓和紋理,后以水墨暈染,表現(xiàn)了湖石堅硬結實的質感和立體感。他對文人畫的詩、書、畫、印“四位一體”做了大膽的探索,《祥龍石圖》畫面中,計有五行跋語、四行詩歌又款題、及御押一行,且款題上有鈐印。這幅畫可謂集詩、書、畫、印為一體的藝術珍品。

這幅畫有著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的太極拳般的玄妙。中國畫筆墨的最高境界是渾厚華滋、蒼潤并濟,蒼是骨氣和品格,潤是感情和生趣。《祥龍石圖》一半是美學,另一半是哲學;體現(xiàn)在外在的是美學,體現(xiàn)在內在的是哲學。畫和詩一樣,崇尚“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詩意境界。觀賞清雅深邃、富于哲學色彩的《祥龍石圖》,我的審美走向靜穆深遠,走向抽象與哲思,走向深沉與內斂。我們從畫中能夠尋找到清涼和安靜的風景,感受到作者澄明優(yōu)雅的心靈境界和邈遠空明的天地精神。

大自然滋養(yǎng)了人類的審美、藝術、哲學思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有了現(xiàn)場,有了對應物,才會產生偉大的畫家。每一幅畫都是一座紀念碑,碑刻寫的是自然風物,是美好的物象。物象決定心境,悟性決定心性。有詩家氣質的宋徽宗用《文會圖》描摹了文人雅集的宏大場景。一座安靜優(yōu)美的庭園里,旁臨曲池,石腳微顯,欄楯圍護。溫婉的垂柳輕舞著蔥綠的水袖,輕攏煙云,飄逸如水。少女般的含蓄與羞澀,裊裊婷婷,掛滿了柳樹。柳樹下的石案上橫陳著古琴,一旁尚有古鼎一尊。宋徽宗不僅愛好音樂,也相當重視“樂教”的政治功能,他曾經十分用心地推動宋朝儀式用樂的改進。

《文會圖》中隱喻“禮樂”的鼎和琴,并非偶然興到畫出。翠竹枝繁葉茂,葳蕤嫩綠;而綠樹森環(huán),蓊郁一片,每株都綠葉紛披,枝葉密密匝匝地簇擁著。樹下設一大案,案上設有果盤、酒樽、杯盞等,不計其數(shù)。文人雅士圍坐案旁,或端坐,或談論,或持盞,或竊竊私語,儒衣綸巾,意態(tài)嫻雅,有一陣陣經史子集浸潤多年的墨香拂過。點上線香,沏上氤氳的松子茶,眾人對坐品茶。此刻,茶香、心香糅成一片,當是醉茶了。

《文會圖》左邊稍矮一些的樹和疏竹之間,兩位暫時離席的客人站立對談,其貌甚歡;旁邊的幾名童仆正在備茶,或持勺舀茶投入盞中,或照看方爐中的湯瓶,或以抹布擦拭茶桌;茶床左邊,又坐著一位青衣短發(fā)的茶童,左手端著茶碗品飲,右手扶膝。茶桌之上置四件摞起的黑漆盞托,另有三只盞托各承瓷盞。食案右下方身著青袍白靴者手持檀板,似乎正在向賓客發(fā)出下一場演奏的邀請。獨坐左方身著白衣的雅集之主伸手示意,將大家的目光引向右上方兩位外著短袖長禙子的客人那里;二人揖讓,一旁皂衣小吏近前耳語,侍女立在一邊,正在等待客人應邀。這幅畫是宋徽宗將山林意趣與人物完美結合起來從而完成的。他在畫中勾勒的正是自己心中明凈的理想世界:且飲、且聽、且談,只說琴棋詩畫。他在圖右上側親筆題詩:“題文會圖: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猶喜見文雄?!?/p>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人文精神回歸自然的精髓部分在《文會圖》中實現(xiàn)了定型。從“云腳散”再到最后的“咬盞”的點茶,是文人雅士們淡然寧靜的一種生活方式,平心靜氣,煎一爐水,瀹一甌茶,焚香彈琴,琴罷品茗,神態(tài)怡然。畫面上的人物,無一不處在一種大愜意、大安閑、大從容、大快樂中。松散卻錯落有致的畫面?zhèn)鬟f出“山靜似太古”“心向白云閑”的文化意緒?!段臅D》為人們營造了一個能使人生夢幻得以永久貯放的人間仙苑,品來令人五內疏瀹,精神澡雪。詩人之作發(fā)自天籟者為上,畫家亦然。《文會圖》系絹本設色,縱184.4厘米,橫123.9厘米,現(xiàn)珍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古代文人畫的象征性、寄寓性、隱喻性、抒情性及純化了的筆墨成就,在《文會圖》中得以延伸,形成了宋徽宗獨立不羈的個性化藝術取向。

宋徽宗的善良品性、文藝青年所特有的對藝術的酷愛、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讓他無力挽救從巔峰走向沒落的大宋王朝。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身穿鐵甲的金兵逼迫趙佶辭別了裊裊的沉香、徘徊的瑞鶴,迎風北上。他最初在東北落腳的地方是遼寧昌圖八面城,在昌圖待了兩年后,他最終的落腳地又換成黑龍江依蘭。1135年,他在依蘭逝世。

依蘭這個意境美好的詞語一直深深地鏤刻在我的腦海中,因為在這片土地上停留過這樣迷倒世界眾生的偉大豐富的靈魂。他把一些重要的畫作、書法作品留在了東北,它們都藏在遼寧省博物館里。在沈陽的遼寧省博物館,無數(shù)中外游客用目光深情地撫摸著《瑞鶴圖》《草書千字文》等書畫作品,觸摸著他熊熊燃燒跳動的魂魄,感受著他血脈的溫度和精神的亮度。

中國的歷史上少了一位光耀千秋的明君,多了一位讓世人景仰的藝術家。千秋之后,我與他因文心照,因畫心照。我從他的書畫作品中,感受到了這樣一位站在文化巔峰上的人物偉大而豐富的心靈。突然覺得,宋徽宗離我,離我們如此之近。他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永遠留下一個寬敞透亮的空間,讓飄逸著靈性和激情的古典翰墨安然回歸。偉大的筆墨總會伴隨著歷史的長河向前,永遠發(fā)出鮮活的呼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