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在變動不居的時代,探尋電影中文學性的當代發(fā)展
來源:文藝報 | 許 瑩  2024年11月27日09:28

近年來,有關“文影”聯動的話題成為電影從業(yè)者競相關注的焦點。在剛剛落下帷幕的金雞電影論壇上,由中國影協(xié)、廈門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作協(xié)社聯部、北京電影學院聯合主辦的文學論壇別開生面。論壇發(fā)布的文學與電影共創(chuàng)計劃名單中,共有《空無一人》《月光草原》《儺戲》《騎鵝的凜冬》《總統(tǒng)套房》《瑞貝卡》《故鄉(xiāng)》《何秀竹的生活戰(zhàn)斗》8部文學作品入選?;顒蝇F場,電影業(yè)界人士從故事梗概、作者簡介、故事亮點、改編方向、對標電影等多元維度,對入選文學作品進行現場推介?,F場與會嘉賓還圍繞當代電影中的文學性議題展開討論,力圖在變動不居的時代中,探尋電影中文學性的當代發(fā)展,特別強調借助文學更好連接當代年輕觀眾,擴大電影市場。

新的“文學性”或正在誕生

一直在流動之中的文學性,等待我們給予它嶄新的內容。作家、編劇李修文敏銳地觀察到,新的“文學性”或正在誕生?,F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小說越來越散文化,長篇小說越來越短,過去主人公有一個漫長的成長歷程,他們或完成一個英雄壯舉或完成一個歷史使命,但是這樣的敘事在今天越來越難以成立。他還發(fā)現,過去在文學的敘事中充滿大量驚險情節(jié),這些情節(jié)會推動主人公完成這一漫長的成長歷程。但時至今日,很多情節(jié)是高度細節(jié)化的。情節(jié)所需完成的功能與使命,越來越被個體命運同現實生活細節(jié)之間的關系講述所替代。這種新的文學性對今天的電影敘事具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比如英雄敘事,李修文認為從卡夫卡開始,純文學領域內其實已經很少能見到那種改天換地的英雄了,但是我們的電影故事還在塑造著這種英雄。在他看來,今天的一些英雄形象可能沒有戰(zhàn)勝災難,可能只是災難的見證者,但他見證了人類脆弱、無力的時刻,其行為閃耀著人性的光芒,他仍然是生活中的英雄。

作家、編劇冉平結合自身創(chuàng)作,談到電影《封神》所講述的就不是一個傳統(tǒng)的英雄故事,而是一個青年犯了錯誤,逐漸走上自我救贖之路的故事。他以為紂王是英雄,自己也應該成為紂王那樣的英雄,結果他犯了一個錯誤,告發(fā)了自己的父親,從而引發(fā)了一個慘案。而后他要找回自己,并逐步認識到,不是要成為別人眼中的英雄,而是要成為自己的英雄。這樣的電影敘事同當下人們的共情點在于,大家誰都可能犯錯,重要的是勇于面對自己,糾正錯誤。

電影在小說停止的地方出發(fā)

作家須一瓜有多部文學作品被改編為電影,比如小說《太陽黑子》被改編為電影《烈日灼心》,小說《淡綠色的月亮》被改編為電影《月色撩人》。在她看來,文學和藝術的最高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追蹤人性的“靶心”,那里有人的困境,也有人的無限可能。她認為,電影的可調度手段十分強大?!坝袝r候我把我的小說交給電影人,我會真心地和他們說,電影是在小說停止的地方出發(fā)。我有一部小說里面寫到了大量的音樂,費了很大的勁兒都沒有辦法傳遞給讀者我自己的第一手感受。那么誰能完成呢?只有影視。”須一瓜認為小說家也有自己的倔強與堅持,作家們力圖發(fā)現人生中更多的隱秘空間、情感與精神的縫隙。她把作家比作章魚——“觸角必須堅韌不斷地向上攀升、探索?!?/p>

香港城市大學文學及歷史系教師李思逸同樣認為,任何一部具有文學性的電影都不會被文學的手法、模式、語言、審美所束縛。在他看來,電影中的文學性往往跟敘事有關,但不是對敘事的直接“翻譯”,不是用影像把文字描述的故事重講一遍,而是通過影像敘事空間的建造,去豐富、重新闡釋小說中原有的故事,甚至編劇應抱有更大的野心,將小說家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東西帶入到電影中來,而不是將文學視為模板來使用。

回到那些永恒不變的主題上去

作家、影評人阿郎認為,電影和文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藝形式。比如文學需要“破”,電影對“破”需要保持足夠的警惕,因為電影有類型、有公式。但無論是文學的文學性,還是電影的電影感,它們都指向文學藝術的本源。當下電影制作缺少獨立性和獨特性。因為工業(yè)規(guī)模、制作模式的不同,電影注定是集體的藝術。而寫作則不同。作家在寫作時可以不斷挑戰(zhàn)自我、突破自我,而在電影導演那里,他需要保持整個劇組的正常運轉,有時不得不妥協(xié)。所以當我們說到文學性的時候,不妨回到創(chuàng)作的原點上來。

李思逸談到,馬克思曾在《共產黨宣言》里講到,“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這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批判,后來我們用這句話形容一種現代性的經驗。今天的讀者能夠同過去的文學作品產生共鳴,今天的觀眾能夠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早期電影感同身受,是因為它們表達出來的內容,比如人類自我同社會之間的張力一直存在。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楊蕊認為,在今天這樣一個充滿變化與不確定性的時代里,我們更加提倡回到原點,回到那些永恒不變的主題上去,它們是人類精神家園的基石,更是借助文學通往觀眾內心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