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梧桐夜雨”凝成的意象
來源:解放日報 | 張春鳳  2024年04月22日08:45

中國古代文學(xué)一直對梧桐情有獨(dú)鐘,并形成了一個特定的意象群落,如井桐、孤桐、焦桐、梧桐雨等。

早在先秦時期,梧桐已進(jìn)入詩文。《尚書正義》卷六《禹貢》載徐州一地的特產(chǎn),其中就有“嶧陽孤桐”,并注“孤,特也。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嶧陽是今山東鄒城?!对娊?jīng)正義》卷三《鄘風(fēng)·定之方中》載“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鄘屬衛(wèi)地,中心在今河南。這說明從地域上看梧桐樹栽種廣泛,“生在嶧山之陽”也說明梧桐的習(xí)性喜光、喜濕潤,但它不耐水,所以栽種在高處。也正因此,梧桐后來演化為偉岸、正直的象征。此外,梧桐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制作琴、瑟,琴瑟高雅而與文人雅士相伴,梧桐也就進(jìn)入了文學(xué)視野。

與梧桐相伴的是傳說中的祥鳥鳳凰,其非梧不棲,“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大雅·卷阿》),鳳凰的美麗身姿同樣映襯出梧桐的高潔。這一切,都使梧桐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

但梧桐的審美意象,到東漢末年發(fā)生了變化。東漢獻(xiàn)帝年間,在廬江郡(今安徽懷寧、潛山一帶)發(fā)生了一樁悲劇,事件被記錄在《孔雀東南飛》中。這首長篇敘事詩的末尾鋪敘了一種傷感凄惻的氛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毕鄠魑嗤┐菩郛愔?,梧為雄、桐為雌,也為這個故事平添了一絲浪漫而凄涼的氣息。

南朝時,人們也以梧桐借指離愁別緒。早期的《子夜歌》寫道:“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xiāng)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這首詩算不上傷感——我思念著我的心上人,于是搬到他家附近,桐樹生長在門口,來回出入都能看到梧桐樹子。到了略晚一些的《子夜四時歌》,桐樹的出現(xiàn)就傷感多了:“仰頭看桐樹,桐花特可憐。愿天無霜雪,梧子解千年。”桐花在清明時節(jié)前后開放,一樹燦爛,云蒸霞蔚,惹人憐愛。于是引出了一個執(zhí)著的愿望:愿深秋時節(jié)不再有霜雪欺凌,以此能與吾子結(jié)千年同心。但這顯然不可能,因詩歌的末尾就直言“惡見東流水,終年不西顧”,思婦不愿意見到一去不返的流水,因?yàn)樗寄畹娜艘膊辉鴼w來。

到了南梁時期,蕭子顯的《燕歌行》依舊慨嘆“桐生井底葉交枝,今看無端雙燕離”,晚唐孟郊的《列女操》仍是在沿襲這一格調(diào):“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貞女貴殉夫,舍生亦如此?!币晕嗤┠芟鄵砝先シ匆r現(xiàn)實(shí)中的別離與拋棄。這大約也是魏晉以來士人朝不保夕、人命危淺,“以悲為美”的一種表現(xiàn)與流露,所以嵇康在《琴賦》中寫道:“稱其才干,則以??酁樯?;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美其感化,則以垂涕為貴?!?/p>

梧桐栽種的位置也頗值得一提。就現(xiàn)存的魏晉至唐時的詩歌看,集中在三處:山中、門前和井旁。本來,《尚書》中孤起特立的“孤桐”可能僅是一種對梧桐的生長狀態(tài)的描述,未必夾雜太多情感,但到了南朝,或許是因?yàn)殚T閥等級的阻隔,這一性狀得到一些士人的共鳴與認(rèn)同,“孤桐”被強(qiáng)化成一種不無傷感、正直孤立的意象,人們借此托喻自己的坎坷命運(yùn)。

最典型的就是鮑照對孤桐的標(biāo)舉。按照這位南朝宋文學(xué)家在詩歌《山行見孤桐》中的描述,孤桐生長的環(huán)境可謂惡劣:在一個布滿叢石的陰寒之地,冬天泉水激射,夏日雨水淫淫,還沒等霜天,梧桐葉子就已飄落殆盡。梧桐的愿望是能被雕琢為琴,進(jìn)而改變這一難堪而艱苦的境地。這一如孤寒的鮑照,在孤桐上附著了一己的身世感慨。再進(jìn)一步,就是“焦桐”“半死桐”了。“焦桐”出自蔡邕“焦尾琴”的典故,桐木雖避免了成為釜底之薪的命運(yùn),但仍是代表感傷。“半死桐”則源自西漢辭賦家枚乘的《七發(fā)》“其根半死半生”,凸顯了梧桐處境的險惡,同樣是感傷的意象。

頗有意味的是,詩歌中對門前、井旁梧桐的描寫與對山中梧桐的描寫截然不同:門前梧桐,多取桐葉始生、繁花滿樹的景象。最典型的就是梧桐夜雨景象的出現(xiàn)。因桐葉闊大,雨打在梧桐葉上的聲音在寂靜的深夜格外響亮,“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代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這一意象的產(chǎn)生,源自中唐時期白居易《長恨歌》中“春風(fēng)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的經(jīng)典敘述,白居易對梧桐格外敏感,曾多次借梧桐抒懷,如《宿桐廬館,同崔存度醉后作》中的“夜深醒后愁還在,雨滴梧桐山館秋”,流溢出無盡的寂寞傷感。而井旁的梧桐,則多取秋日葉落、疏桐夜雨的景象。“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桐葉本就稀疏,偏又生葉晚、落葉早,望秋先隕,為此又增添了一層凄涼之感。

一直到元代白樸的雜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往昔梧桐樹下一片“舞霓裳”的歡樂場景,而今在暗夜不斷滴答的雨聲中,一個沒了權(quán)力、沒了愛情甚至沒了尊嚴(yán)與自由的帝王只剩下虛弱不堪的身體,而“梧桐夜雨”也凝成一個經(jīng)典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