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誦復驪歌——圣約翰大學校友口述歷史
始創(chuàng)于1879年的圣約翰大學(St.John’s University),是上海乃至中國成立最早的大學之一。二十世紀前五十年,圣約翰大學堅持原址辦學,弦歌不輟,一度成為遍地硝煙中的“世外桃源”。在73年的辦學歷程中,圣約翰大學培養(yǎng)學生萬余名,多數成了中國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歷史的締造者,她的校友遍布全球,燦若群星。
多年來,圣約翰大學的全球各界校友始終保持密切的聯系。各地校友會時至今日仍經常組織聯誼活動,這不得不說是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創(chuàng)造了奇跡?校友會強大凝聚力背后的支撐力量又有哪些?2017年夏,筆者有幸參與華東師范大學檔案館與校友會合作的“圣約翰大學校友口述歷史”項目,與領導、同事、學生一起輾轉北京、上海兩地,恭聽校友與約大的故事,慢慢找尋歷史的答案。
圣約翰大學校門的舊照
光與真理
倘若從1951年入學開始算起,圣約翰大學最年輕的一批校友在接受我們訪談時都已年逾八旬。曾任上海市副市長的錢學中當時85歲,在此次訪談的校友中年齡最小。1951年,錢學中從圣約翰附中考入圣約翰大學建筑系,翌年,圣約翰大學解體,他不得不告別圣約翰校園,隨建筑系一同搬去同濟大學。錢老自稱是圣約翰大學的“末代子孫”,盡管只在約大建筑系待了一年,但建筑系“Creative(創(chuàng)新型)”的培養(yǎng)方式令他至今難忘。據他回憶,當時的約大建筑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的思維也十分活躍。建筑系學生常常自己設計風格獨特的系旗和系服參加學?;顒?,標新立異,別具一格。談到約大對自己的影響,錢老動情地給我們唱起了校歌“Light and Truth(光與真理)”。在他看來,“光與真理”是圣約翰大學不被遺忘的精神所在。
圣約翰將“光與真理”作為校歌與校訓,勉勵學生用所學知識武裝自己,追求光明與真理,為祖國、為社會乃至為全人類服務。在眾多校友心中,早已將這四字格言奉為人生座右銘。在訪談留言簿上,新聞系1950級校友胡越、李瓊娟夫婦書“追求光明和真理,使我們勇往直前,亦是我們永恒的主題”,錢學中書“永遠牢記母校教導,畢生追求光明與真理”。
有學者對《密勒氏評論報》1933年出版的英文《中國名人錄》作過統(tǒng)計,發(fā)現其所收錄的960人中,有620人的簡歷列有在本國上過的學校,其中曾在圣約翰大學上學的學者就有61名,居各校之冠。
曾任北京市政府建筑顧問專家、建筑系1945屆校友白德懋說,杰出的校友群體是圣約翰強大凝聚力之源泉?;钴S在政界的有榮毅仁、經叔平、魯平等;外交界有施肇基、顧維鈞等;科技界有黃量、侯祥麟等;教育界有陳鶴琴、孟憲承、陶行知等;醫(yī)學界有顏福慶、倪葆春等;文化界有鄒韜奮、林語堂、張愛玲等。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大陸的圣約翰校友會活動開始活躍起來,上世紀80年代,白德懋與榮毅仁、經叔平等一起建立了約大北京校友會,榮毅仁任第一任會長。白老認為,榮毅仁是校友會的靈魂人物,正是有了他的堅強領導與組織保障,北京校友會才能長久持續(xù)地開展活動,并與港臺地區(qū)和海外校友會取得了聯系,共同多次舉行圣約翰大學世界校友聯誼大會。
迄今為止,圣約翰大學校友已先后在香港、上海、溫哥華、華盛頓、臺灣、新加坡、北京等地舉辦了十二屆世界校友聯誼大會。其中,第十二屆世界校友聯誼大會于2018年10月在上海舉辦,由華東師范大學具體承辦。
圣約翰大學“School Ring”
學校戒指
在此次訪談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jié):不少校友的無名指上佩戴著圣約翰大學的“School Ring(學校戒指)”,戒面是圣約翰大學?;?,刻有英文校訓“LIGHT&TRUTH”以及中文校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國變態(tài)反應學奠基人、醫(yī)學院1952屆校友葉世泰為支持華東師范大學建設“圣約翰大學名人檔案”,在訪談結束后,捐贈了部分個人檔案給華東師大,其中包括中央電視臺《大家》欄目對其采訪的視頻DVD、《葉世泰與中國變態(tài)反應學》一書、91歲高齡親自書寫的“云淡風輕,心平氣和”以及個人照片等。葉老是獲得圣約翰大學醫(yī)學院最高文憑的杰出校友,無論是他提供的照片,還是視頻,他左手無名指上始終佩戴著母校的“School Ring”。
據葉世泰回憶,圣約翰大學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非常融洽。他說:“那時的老師們學識很高,尤其是醫(yī)學院,老師們大多用英文教授世界最前沿的醫(yī)學知識,但他們從不擺架子,而是全天候地和學生們一起研究討論?!?/p>
中國整形外科先驅倪葆春于1945年出任圣約翰大學代理校長、醫(yī)學院院長。他上任后就給美國基督教在華高校聯合董事會寫了一份報告:“我們回到上海發(fā)現同仁醫(yī)院暫棲于福建路,失去了幾乎所有的東西,包括書籍和病歷檔案,但宏仁醫(yī)院卻保持了大部分設備。所以,現在我們把兩個醫(yī)院都合并在宏仁……目前我們有154名學生,在56名教職員中有44人搞臨床……”艱難時局下,他沒有考慮個人的寵辱得失,而是時刻顧念著醫(yī)學院的生存安危和發(fā)展前景。
建筑系校友白德懋最感念的老師是圣約翰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我國建筑結構專家楊麟寬。他說:“我們和楊老師的關系非常密切,經常去他家玩,除了討論學習之外,他也會教導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他十分重視提攜后輩,后來我去北京參加建筑規(guī)劃,也是得益于他的推薦。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楊老師,我的人生之路會怎樣。”
葉世泰先生(左二)和參與訪談的本文作者(右二)等合影
紀念日活動
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圣約翰大學是較早成立校友會的大學。1900年1月20日,由當時的美籍校長卜舫濟主持,54名師生在上海聚豐園召開了圣約翰大學同學會成立會議。會議決定成立第一屆同學會,分設會長、秘書、會計和執(zhí)委,并制定了組織章程。同學會就是早期的校友會。隨著畢業(yè)生人數的增加,圣約翰同學會還組織一年一度的返校活動,第一次于1914年5月30日在梵皇渡校園舉行,稱為“同學會紀念日”。后來每年的5月校友會都會舉辦紀念日活動,稱為“May Outing(五月返校會)”。紀念日活動當天,很多校友都會帶著愛人和子女回到母校,探望師長,重見故友,參加聯歡。
圣約翰大學的校友網絡十分特別,校友中有很多為同一家庭或者家族成員,還有很多同班、同系、同年級或同校的男女同學結為伉儷,甚至很多家庭的二代、三代都將大學生活選擇在圣約翰度過。中科院美國所榮譽學部委員、政治系1947屆校友陳寶森和他的兩位哥哥都是圣約翰大學校友。上文提到的錢學中校友一家兄弟三人及其夫人全都畢業(yè)于圣約翰大學。此次訪談對象中,不乏約大夫婦校友——胡越、李瓊娟夫婦是新聞系1950級同班同學,徐光煒、宋琳琳夫婦是醫(yī)學院1951級同班同學,唐云祥、嚴風霞夫婦分別是建筑系和化學系校友。這次我們得以順利赴京訪談校友,還得益于北京校友會吳雁老師的幫助。她的母親景素馨是化學系1949屆校友,曾是北京校友會的主干力量。
親情、愛情、友情的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張稠厚的校友網,這張蜂巢似的綿密網絡增強了校友們對母校的親密感與歸屬感,讓約大校友情誼地久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