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浪花匯聚時代大潮
新年伊始,中國首部院線豎屏電影《煙火人間》上映。該片讓用戶原創(chuàng)內容短視頻從手機小屏走上電影大屏,使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成了大銀幕作品的主創(chuàng),以衣、食、住、行、家5個篇章,呈現(xiàn)背井離鄉(xiāng)、奮力拼搏在社會生產一線的當代中國人群像——他們在田野上、在工廠里、在運輸途中、在鋼筋水泥間,體驗著生命的律動。
《煙火人間》的創(chuàng)作團隊花了六年時間,瀏覽了數(shù)百萬條短視頻,下載了5萬多條素材,最終用509位普通人拿手機拍攝的887條短視頻,剪輯成82分鐘的紀錄電影。影片中的短視頻如同一朵朵影像“浪花”,呈現(xiàn)個體的多樣性、豐富性、典型性,最終匯聚成時代大潮的洶涌澎湃。短視頻博主“搬磚小偉”如今已是擁有800萬粉絲的“大博主”,卻依然喜歡在工地上一邊干活一邊健身的生活狀態(tài);“開船的大橙子”跟著父母、老公,帶著孩子跑船,航行大江南北,生活既艱苦又幸福;“水稻楊哥”從記錄水稻種植開始,分享農業(yè)實踐的經驗;“河北滄州開卡車的寶哥”走到哪里就把飯菜做到哪里……作品不是采用第三人稱視角觀察,而是由當事人以第一人稱視角記錄生活,從而營造一種沉浸式、親歷性體驗,讓觀眾在真實溫暖的氛圍中與主人公建立情感聯(lián)系。“主演”們努力生活,以朝氣蓬勃的姿態(tài),激勵大銀幕前的每一個人,激發(fā)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氣與力量。而當這些人物故事匯集在一起,又如同一座“人間博物館”,讓觀眾從個體的生活片段中獲得對社會現(xiàn)實整體性的理解。
電影《煙火人間》創(chuàng)新采用多拼豎構圖方式,這是電影藝術面對時代潮流更迭的一種回應,也是電影表現(xiàn)生活的一種新嘗試。幾塊豎屏同時出現(xiàn)在銀幕上,不同豎屏的內容之間形成映照或對話關系,使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以更為顯性的方式言說,探索了銀幕呈現(xiàn)的更多可能性,甚至使許多電影語法得到了革新。例如,兩邊四個豎屏中奔跑的鴨群簇擁著中間豎屏里熙攘上班的人群;一個豎屏是紡織女工在鏡頭前羞澀地微笑,另一個豎屏里出現(xiàn)穿著旗袍的中年女性婀娜多姿的身影;還有一只機警的小鹿從右向左跑出我們的視線,奔向更廣闊的平行世界。這些呈現(xiàn)讓觀眾看到更豐富的生活圖景,使電影時空得到極大擴展。
豎屏影像彰顯美學潛力的同時,也面臨碎片拼貼、敘事建構乏力、場面調度不足等局限性。不過,在新媒體迅猛發(fā)展的時代,橫屏和豎屏轉化的探索仍將繼續(xù),紀錄片創(chuàng)作未來還會衍生出更多基于短視頻、網絡劇等網絡文藝類型耦合的新變體、新形態(tài),從業(yè)者應堅守紀錄片藝術主體性,同時探索將散點透視、畫幅留白、虛實相生等藝術美感融入創(chuàng)作,讓觀眾獲得更加豐富新奇的觀賞體驗,為影視藝術拓展更多可能性。
(作者:何美,系中國文聯(lián)文藝評論中心研究處處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