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犁名作及插圖背后的故事
2023年5月11日是著名作家孫犁誕辰110周年。我們今天的講座就以孫犁的幾部代表性作品《鐵木前傳》《風云初記》《白洋淀紀事》為中心展開,同時介紹名家為這幾部作品所配插圖的故事。
看似尋常最奇崛
孫犁的創(chuàng)作生涯長達六十年,但是他的作品數量并不是很多。
《鐵木前傳》是孫犁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部小說。他平生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部頭最大的作品《風云初記》,從動筆到基本完成,用了將近4年的時間,篇幅為27萬字;而《鐵木前傳》只有45000字,其寫作過程卻超過了3年。
1949年1月15日,天津回到了人民手中,孫犁隨解放大軍來到天津日報社,成了一名副刊編輯。孫犁對城市生活是陌生的,他有許多不適應。尤其是進城之后的“人和人的關系,因為地位,或因為別的,發(fā)生了在艱難環(huán)境中意想不到的變化”。孫犁想起了過去的朋友,想到了童年時期的經歷。晚年的孫犁,曾在一首《題照》詩中描述了自己當時的心情和處境:“曾隨家鄉(xiāng)水,九曲入津門。海河風浪險,幾度夢驚魂。故鄉(xiāng)夜月明,天津晝日昏。烏鵲避地走,不得故鄉(xiāng)音?!彼麆?chuàng)作的源泉在農村,擅長的是農村題材的小說和散文。“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1952年初冬,他向報社請了長假,來到河北省安國縣的農村。
安國,古稱祁州,為藥材集散之地,是北方有名的“藥都”,也是孫犁的第二故鄉(xiāng)。在他11歲的時候,就隨父親來到安國縣城,考入高級小學,度過了兩年的時光。那里的風土人情,給孫犁留下了深刻印象。孫犁到安國的第一站是縣城北部50里的于村,之后又到了縣城南部12里的長仕村。在這兩個村莊,孫犁遇到了他童年時期熟悉的老一代人,結識了正在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年輕人。
大約半年之后,孫犁回到天津,他除了寫作《風云初記》第三集之外,還根據下鄉(xiāng)的所見所聞寫了《楊國元》《訪舊》《婚俗》《家庭》《齊滿花》等散文,以《農村人物速寫》為題,陸續(xù)發(fā)表在《天津日報》,這可以說是孫犁為寫作《鐵木前傳》所做的前期準備。
1953年夏天,孫犁開始了《鐵木前傳》的寫作。小說從童年時期對鐵匠和木匠的印象寫起,逐漸深入到社會生活的變遷所引起的人際關系的變化,年青一代面對新社會、新生活所作出的選擇。盡管孫犁在創(chuàng)作上已趨于成熟,而且《村歌》《風云初記》的發(fā)表給孫犁帶來了很高的聲譽,他的寫作條件也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這部小說卻寫得異常艱難,幾乎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
關于《鐵木前傳》的創(chuàng)作,孫犁在致評論家閻綱的信中說:“這本書,從表面看,是我一九五三年下鄉(xiāng)的產物。其實不然,它是我有關童年的回憶,也是我當時思想感情的體現。”正因為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小說中的每個字、每句話,都是用“紙的砧,心的錘”反復打造出來的。孫犁自己曾說,這部小說他是可以通篇背誦下來的。1956年3月29日,因過于勞累,孫犁在午休后去衛(wèi)生間時突然暈倒,將左腮磕破。妻子、孩子聞聲趕來,趕緊把滿臉是血的他送到醫(yī)院,臉頰縫合了數針,所幸沒有大礙。但從此之后,孫犁不得不暫時放下手中的筆,以致“十年廢于疾病”。
盡管孫犁為寫作《鐵木前傳》付出了沉重代價,但發(fā)表卻并不順利,幾經輾轉,孫犁將《鐵木前傳》給了《人民文學》,當時擔任《人民文學》主編的秦兆陽一口氣讀完,擊節(jié)贊賞,決定在1956年第12期作為頭條發(fā)表。
《鐵木前傳》的發(fā)表,標志著孫犁創(chuàng)作風格的成熟,受到了文壇的矚目和評論家的關注。小說并沒有涉及轟轟烈烈的大事件,也沒有描寫叱咤風云的大人物,寫的只是冀中農村的凡人瑣事,正是通過這些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折射出了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背景。孫犁筆下的這些人物,有的倔強如鐵匠傅老剛,有的精明如木匠黎老東,有的勤勞如九兒,有的懶散如六兒,有的張揚如小滿兒,有的本分如四兒,但是,孫犁并沒有給這些人物貼上標簽,而是按照事物自然發(fā)展的脈絡來塑造人物形象,這些人就如同在我們身邊,真實而親切??梢哉f,這是孫犁對魯迅先生所倡導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繼承。
《風云初記》多波折
《風云初記》是孫犁描寫抗日戰(zhàn)爭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孫犁平生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盡管只有一部,卻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也是孫犁的不朽之作。
《風云初記》的創(chuàng)作念頭產生于1949年秋冬之際,此前,孫犁已經因發(fā)表《荷花淀》《蘆花蕩》《村歌》等小說而享譽文壇。但是,此時的孫犁尚沒有長篇作品問世。
1949年10月25日,孫犁在致摯友康濯的信中說:“我起了一個念頭——想寫一部關于抗日戰(zhàn)爭的小長篇?!?1月9日的信中又說:“關于那個小長篇,如果寫就有兩個,一平分,一抗日也?!笨梢?,按照孫犁最初的設想,這部長篇小說將要圍繞兩個主題展開,一是土地改革,一是抗日戰(zhàn)爭。但是,當時孫犁尚缺乏駕馭長篇小說的經驗,因此在1950年7月15日致康濯的信中又改變了主意:“弟之小長篇,頗費思索,恐力所不逮,又要截長補短,近擬分部寫,第一部擬題為《風云初記》?!?/p>
題目確定之后,孫犁便進入了創(chuàng)作狀態(tài)。
這部《風云初記》是在條件簡陋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作的。孫犁在《天津日報》工作的老同事李夫描述了當時的場景:“孫犁住在多倫道編輯部后二樓一間木廊陋室里。此房東、西、南三面有窗,玻璃門朝西開,冬天灌風,夏日西曬溽熱難忍。他就在這間簡陋斗室,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抗日小說《風云初記》和其他若干名篇……”與孫犁一起編輯《天津日報》副刊的李牧歌也說:“孫犁的長篇《風云初記》是在多倫道五十五號大院報社舊址樓上一間破舊的小房子里誕生的。房里只有一張舊條桌,一把木椅子?!薄巴粋€上午,他只能寫出兩千字來。經常寫完了,午飯也不想吃了。他邊寫邊在《天津日報·文藝周刊》上連載?!?/p>
但這部長篇寫得并不順利。一是孫犁需要不斷到工廠、農村,完成報社的采訪任務,回到報社便趕寫通訊,緊張疲憊而不能集中精力搞創(chuàng)作,二是缺乏足夠的寫長篇小說的信心。1950年8月23日,他在給康濯的信中說:“長篇只開頭,然已不知不覺寫到哪里去了。你說我還能寫長篇不能?我是沒有信心的。只好等秋涼以后再集中了?!睉c幸的是,孫犁沒有打退堂鼓,而是堅持寫了下去。
1950年9月22日,《風云初記》第一集開始在《天津日報》連載,至1951年3月18日刊發(fā)完畢,共二十八節(jié)。第一集完成之后,孫犁仍然有過猶豫,認為自己缺乏創(chuàng)作激情,擔心小說的線索和情節(jié)過于散漫,失去中心,將來不好收拾。好在這一顧慮很快打消,1951年4月15日,第二集開始連載,至9月9日刊發(fā)完畢,共二十節(jié)。
1954年5月,孫犁基本完成了第三集的寫作,但發(fā)表的過程卻經歷了許多曲折,其主要原因是當時報社的一位負責人認為小說連載占的篇幅太大,應該給投稿作者多留些版面,這對自尊而敏感的孫犁產生了一些壓力。1953年7月,《天津日報》在刊發(fā)了其中的第一至第五節(jié)后,孫犁主動中止了連載。隨后,又將其余的部分分別發(fā)表于《人民文學》《新港》等。第三集的篇幅并不大,但從完成到最終與讀者見面,卻用去了9年的時光。
1951年10月,《風云初記》第一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為“文藝建設叢書”中的一種,其中收入林浦插圖十四幅;1953年4月,《風云初記》第二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收入林浦插圖十六幅;1963年3月,《風云初記》第一、二、三集合訂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隨后,又于同年6月出版了第三集的單行本,未收插圖。
按照孫犁的習慣和常理,《風云初記》各集的單行本和三集的合訂本應該有一篇前言冠其首,最起碼也要有一篇后記殿其后,可惜的是,全都沒有,只是在作為小說結尾的第九十節(jié),作者在向讀者交代了李佩鐘的結局并發(fā)表了一段議論之后,最后注明“一至六十節(jié)寫于一九五〇年七月至一九五二年七月 六十一至九十節(jié)寫于一九五三年五月至一九五四年五月 一九六二年春季,病稍愈,編排章節(jié)并重寫尾聲”。1963年9月,外文出版社準備出版《風云初記》的外文版,病中的孫犁才應編輯之請,寫下了一篇序言,談到了創(chuàng)作這部長篇小說的初衷:
當我的家鄉(xiāng),遭遇到外敵侵略的時刻,我更清楚地看到了中華民族的高貴品質。在八年的抗日戰(zhàn)爭里,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國農民勤勞、勇敢的性格。他們是獻身給神圣的抗日戰(zhàn)爭的,他們是機智、樂觀的。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在最危險的時候,他們也沒有低下頭來。他們是充滿勝利的信心的。這種信心,在戰(zhàn)爭歲月里,可以說是與日俱增的。
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不只是民族的覺醒和奮起,而且是廣泛、深刻地傳播了新的思想,建立了新的文化。
在這個歷程里,我更加熱愛著我的家鄉(xiāng),這里的人民,這里的新的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甚至一草一木。所有這一切都在艱苦的戰(zhàn)爭里,經受了考驗,而毫無愧色地表現了它們是不可戰(zhàn)勝的。
所有這一切,都深刻地留在我的印象里,和我的思想、情感融合起來,成為一體。
孫犁特別提到,小說的前二十章的情節(jié)是自然形成的,完全是生活的再現,是家鄉(xiāng)人民生活和情緒的真實記錄。雖然是小說,但很少有虛構的成分,是生活中的諸多印象,通過交流、組織,構成了小說的情節(jié)。的確如此。無論是小說中的人物,還是故事情節(jié),還是主要線索,甚至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風貌,都來自孫犁的生活經歷,都有所依據和憑借。如五龍?zhí)煤妥游珂?zhèn),就可以對應作者家鄉(xiāng)的北郝村(該村有五龍?zhí)脧R)和子文鎮(zhèn)。小說中的人物,在生活中也大都可以找到原型。變吉哥就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深夜轉移不幸落入荒井而犧牲的李佩鐘,就是以遠千里的愛人為原型的。
因此,當人們在閱讀這部小說的時候,就會發(fā)現,其中沒有通常戰(zhàn)爭小說中那些離奇的情節(jié)、血腥的場面,而是忠實地還原歷史,通過對高四海、高慶山、吳大印、高翔、芒種、變吉哥、秋分、春兒、李佩鐘等人物的塑造,形象地再現了日寇入侵、華北危急、國民黨軍隊和政權機構望風南逃、地方反動勢力相互勾結,不愿做亡國奴的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武裝自衛(wèi)、建立政權,促進晉察冀抗日民主根據地形成的全過程。除此之外,作者還以抒情的筆調,描述了戰(zhàn)爭中的人性之美和心靈之光。它所彰顯的,是冀中軍民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堅毅、質樸、勇敢、機智、樂觀、積極的高貴品質和精神風貌??梢哉f,《風云初記》在形式上是小說,在本質上卻是散文、是詩,給人以純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洗禮。因為,它不光是敘事,而是在敘事的過程中,展現著濃郁的抒情的成分,孫犁是用詩的語言、詩的境界來寫小說的。
《風云初記》是孫犁沒有寫完的作品,一是因為孫犁的生活積累所限,他不愿意憑空想象、隨意捏造,去寫自己不熟悉的東西;二是由于身體的原因,使得他這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匆匆收尾,而且停留在了一個“初”字。即便如此,這部《風云初記》也和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一樣,成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風云初記》發(fā)表和出版之后,立即引起了文藝界的重視,評論家黃秋耘以《一部詩的小說——漫談〈風云初記〉的藝術特色》為題,稱這部小說“幾乎可以當作一篇帶有強烈的抒情成分的詩歌來讀”,認為這部小說盡管有故事情節(jié),有人物形象,有細節(jié)描寫,符合長篇小說的條件,“但是它同時又具有詩的意境,詩的氣氛,詩的情調,詩的韻味。把濃郁的、令人神往的詩情和真實的人物性格的刻畫結合起來,把詩歌和小說結合起來”,“在某種意義上,孫犁同志是采用寫詩的方法來寫這部小說的”。另一位評論家鐘本康也認為,“孫犁同志好像是有意識地想把散文的章法、詩的意境巧妙地運用到小說中去”,“筆尖所觸之處,無論一人一事,還是一事一物,無不詩意酣暢”。“《風云初記》的語言樸素、明凈、清新,像藍天中的星星、清泉中的砂石。讀的時候,似乎覺得每個字句都如揩洗過一樣,明亮剔透。這種語言滲透了作者的詩情,使之有詩一樣的抒情味;而長短句的交互,整散句的錯落,又構成音樂一樣的旋律美,成為整部作品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p>
關于《風云初記》的版本,除了上面提到的單行本和合訂本外,1980年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根據作家出版社1963年合訂本重新排印了這部長篇小說,之后不斷再版。遺憾的是,后來再版的這些版本均未收入林浦的插圖。直到202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出版“孫犁作品插圖本”時,由責任編輯聯系到林浦女兒李樺,得到了珍藏多年的插圖原作,共四十六幅,同時,以其中的八幅畫作作為插頁,原汁原味地呈現了林浦當年這批畫作的風采。這一做法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是尊重孫犁當年的意愿,恢復原書的本來面目;二是以此紀念孫犁和林浦之間的深厚友誼,讓讀者領略當年老一輩文藝工作者那種交往“其淡如水”、情意“厚重如山”的風范。
信是人間有真情
《白洋淀紀事》的結集和成書,可以說是一個友情的紀念。
1949年1月15日,孫犁隨解放大軍由河北霸州有“北方小漓江”之稱的勝芳進入天津。
最初幾年,孫犁的創(chuàng)作呈“井噴”之勢,他滿懷激情,深入工廠、農村,熱情贊美新生的天津,寫下了《津門小集》中的大部分作品;他根據參加農村土改的生活經歷,寫出了中篇小說《村歌》;他還在簡陋的環(huán)境中,完成了長篇小說《風云初記》;隨后,他又寫出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由于在寫作上的精力透支,對城市生活的不適應,加之家庭負擔的沉重,使得孫犁患了嚴重的神經衰弱,他一度萎靡不振,令家人和朋友很是擔憂。正如孫犁所述:“一九五六年秋天,我的病顯得很重,就像一個突然撒了氣的皮球一樣,人一點兒精神也沒有,天地的顏色,在我的眼里也變暗了,感到自己就要死亡,悲觀得很。其實這是長期失眠,精神衰弱到了極點的表現。家里人和同事們,都為我的身體擔心,也都覺得我活不長了??靛緛硖旖蚩次?,就很傷感地說:‘我給你編個集子,還要寫一篇長一些的后記。唉,恐怕你是看不到了。’”可見,《白洋淀紀事》這本書是康濯對老朋友孫犁的一種責任,一個紀念。
關于為什么要由康濯編選這本書,孫犁研究專家劉宗武先生道出了其中緣由:“孫犁曾說,康濯是‘我的作品的百科全書’‘是我的作品的最后鑒定人’??梢娝麄兿嘀睿徽x之厚。那時候,孫犁最初的幾本小說、散文集,即由康濯參與選編。當孫犁纏綿病榻,康濯承擔選編《白洋淀紀事》,更是情理之中的事。”
康濯對孫犁的作品非??粗兀瑤缀跏占藢O犁作品的全部。孫犁曾說:“我的很多作品,發(fā)表后就不管了,自己貪輕省,不記得書包里保存過。他都替我保存著,不管是單行本,還是登有我的作品的刊物?!币虼?,康濯擔任這本書的編輯,也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白洋淀紀事》收錄孫犁寫于1939年至1950年間的五十四篇作品,是孫犁作品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結集,于1958年4月出版,首印三萬五千冊。
由于《白洋淀紀事》文筆優(yōu)美,風格獨特,出版后很受歡迎。1960年5月,出版社又印刷三萬八千冊。1962年4月,《白洋淀紀事》又推出了第二版。1962年版與1958年版最明顯的不同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散文部分增加了《訪舊》《楊國元》《家庭》《齊滿花》《婚俗》《張秋閣》六篇作品。二是增加了林鍇為這部作品繪制的六幅國畫插圖。
《白洋淀紀事》無疑是孫犁小說、散文的薈萃,也是孫犁極為看重的一本書,1981年2月22日,孫犁應藏書家姜德明之請,在其收藏的《白洋淀紀事》精裝本上題寫了這樣一段話:“君為細心人,此集雖系創(chuàng)作,從中可以看到:一九四〇到一九四八年間,我的經歷,我的工作,我的身影,我的心情。實是一本自傳的書?!?/p>
名家插圖傳佳話
這三本書中的插圖,是由三位名家完成的。
為《白洋淀紀事》繪制插圖的是畫家林鍇。
林鍇(1924—2006),祖籍河南,生于福建,自幼癡迷繪畫,高中畢業(yè)后考入福建省師范??茖W校藝術科,接受了正規(guī)的美術訓練。1947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茖W校(中國美術學院前身)國畫科,得黃賓虹、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鄭午昌等先生指授,畫藝大進。1950年,林鍇畢業(yè)后,先在遼西的一所中學擔任美術教師,后經江豐推薦,到人民美術出版社任創(chuàng)作室專職畫家。當時人美社的創(chuàng)作室,可謂藏龍臥虎,高手云集,徐燕孫、劉繼卣、王叔暉、任率英都是各有專長、名聲顯赫的大畫家,林鍇很快適應了新的環(huán)境,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連環(huán)畫、年畫、宣傳畫、插圖。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創(chuàng)作的連環(huán)畫《婦女主任》《三岔口》《甲午海戰(zhàn)》《奪印》等。他的人物畫,能夠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造型準確,形象生動,令人嘆服。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青年出版社請林鍇為《白洋淀紀事》繪制插圖。
林鍇通過仔細閱讀孫犁的作品,體會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生活場景,分別為《吳召兒》《采蒲臺》《蘆花蕩》《訴苦翻心》《新安游記》《一天的工作》六篇作品繪制了插圖。這些插圖均為國畫體裁,構圖飽滿,虛實相間,既有人物,又有風景,線條厚重婉轉,色彩清新明麗,具有濃郁的水鄉(xiāng)特色和山地氣息,是用傳統筆墨描繪現代題材的成功嘗試。
林鍇的插圖為《白洋淀紀事》這部書增了色。從此,孫犁和他的作品為更多的讀者所熟知。
為《風云初記》繪制插圖的是林浦。
林浦(1926—2012),河北省深縣人,自幼酷愛繪畫。1940年1月參加抗日,1944年在《黎明報》工作時,經常為房東畫像,被社長王亢之發(fā)現并給予鼓勵,從此走上專業(yè)美術道路。1945年,林浦擔任《冀中導報》美術編輯。1949年1月,林浦隨解放大軍進入天津,參與創(chuàng)辦《天津日報》并任美術部主任。
從主客觀條件來看,林浦是為《風云初記》繪制插圖的不二人選。這是因為,林浦雖然年輕,但具有很好的繪畫功底,在《冀中導報》時期,他就畫了大量的插圖,還刻了不少頗具寫實風格的版畫作品。到《天津日報》之后,林浦發(fā)表了大量的速寫、漫畫和宣傳畫作品??梢哉f,他具有很強的造型能力,善于捕捉人物的動作和神態(tài);更為重要的是,林浦和孫犁既是冀中老鄉(xiāng),又是《冀中導報》《天津日報》的同事,有共同的生活和戰(zhàn)斗經歷,熟悉孫犁筆下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場景。另外,林浦對孫犁本人也很了解,熟悉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他在晚年接受采訪時說:“他請我為他的小說做插圖,我非常高興,因為他所描寫的農村人物,那種從農村土地上散發(fā)出來的土坷垃氣息,那種樸實的莊稼漢情懷,我是非常熟悉的?!倍嗄曛?,林浦還清晰地記得他和孫犁合作的情景:他和孫犁住在同一個院子里,偶爾在散步時相遇,孫犁常常會微笑著問他:“咱的插圖畫得怎么樣了?”“畫著呢。”“那就好?!北M管沒有太多的語言交流,但一切盡在不言中。因此,當《風云初記》出版單行本時,孫犁特意提出書中的插圖也要用報紙上林浦所作的插圖。1973年,孫犁見到林浦,依然用二十年前的口吻說:“咱們小說的插圖很有‘土坷垃味道’啊?!?/p>
林浦的插圖以速寫式的筆觸,將孫犁筆下的形象一一還原出來,周邊的環(huán)境,人物的裝束、動作、表情,樸實而不失生動,自然而頗為傳神。
為《鐵木前傳》繪制插圖的是張德育。
張德育(1931—2010),河南南陽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1958年畢業(yè)后分配到百花文藝出版社擔任美術編輯。張德育受過正規(guī)的專業(yè)訓練,以人物畫見長,此前,他已經為馮德英的長篇小說《苦菜花》畫過插圖,深受好評。張德育剛到出版社,在翻看出版社的樣書時讀到了《鐵木前傳》,他立即被吸引住,一口氣讀完,覺得這樣的好書一定要有好的插圖。張德育找到社長林吶,建議重新出版《鐵木前傳》,并主動請纓,要求下農村體驗生活、收集形象,為小說畫插圖。出版社經過研究,同意了他的想法。張德育在冀中農村經過一個月的生活體驗之后,回到單位專心致志地進行插圖的繪制,盡管只有四幅,卻用去了兩個月的時間。1959年7月,百花文藝出版社推出了新版的《鐵木前傳》,印數達一萬九千一百冊?!拔母铩敝笥侄啻沃赜?,均保留了這四幅插圖。
對于張德育的插圖,孫犁非常滿意。多年之后,張德育對孫犁的小女兒孫曉玲講述了當年隨林吶拜訪孫犁的情景:
在多倫道大院那個帶陽臺的屋子里,我第一次見到自己崇敬的作家,他不像想象中的作家那樣威嚴,倒像是個農村的教師。他說話不像他用文字表達情感那樣自如,但平易近人。孫犁先生見到我,便招呼老伴:“德育來了,畫《鐵木前傳》的,你來看看?!蹦隳赣H從廚房走出來,笑著對我說:“你見過小滿兒吧!”她是個很樸實的農村婦女,可說話挺有意思。我對她說:“大娘,您沒想到吧?!我這個歲數不可能見過小滿兒。我畫的只是我心里的一種感情表達?!蹦隳赣H認定我見過原型,這也從一方面說明我畫得的確像小滿兒。我對你母親說,不是我畫得好,而是孫犁先生對現實生活挖掘得深刻,寫得生動,文字表達又是那么優(yōu)秀……我被感動了,被他帶進了那個環(huán)境,與他筆下人物的情感融為了一體。
《鐵木前傳》書中的插圖給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懷念插圖》一文中寫道:“當時除了被孫犁先生的敘述所打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畫家張德育為《鐵木前傳》所作的幾幅插圖。其中那幅小滿兒坐在炕上一手托碗喝水的插圖,尤其讓我難忘?!?/p>
“小滿兒是《鐵木前傳》里的一個重要女性,我一直覺得她是孫犁先生筆下最富人性光彩的女性形象。單用艷麗、風騷不能概括她,單用狡黠、虛榮不能概括她,單用熱烈、純真更不能概括她,因為她似乎是上述這種種形容詞的混合體,而作家在表現她時也是用了十分復雜的混合情感。畫中的小滿兒,在深夜來到住在她家的干部屋里,倚坐在炕上毫不扭捏地讓干部給她倒一碗水。深夜的男女單獨相處,村人對她的種種傳聞,使干部對她心生警惕。然而她落落大方地與干部閑聊,探討怎樣才能了解人的內心。這時她的眼光甚至是純凈的,沒有挑逗的意味,雖然在這個晚上她美艷無比,頭上那方印著牡丹花的手巾,那朵恰巧對在額前的牡丹花給整個的她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又孤傲的色彩,使人想到,在輕佻和隨便的背后,這女人的情感深處也有著諸多的艱難和痛苦?!辫F凝寫道,“張德育先生頗具深意地選擇并刻畫出孫犁先生賦予小滿兒的一言難盡的深意,他作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這幅插圖的藝術價值并不亞于孫犁先生這部小說本身。我一向覺得,中國畫和油畫相比,后者在表現人物深度上顯然遠遠優(yōu)于前者。但張德育先生的插圖,用著看似簡單的中國筆墨,準確、傳神地表現出一個文學人物的血肉和她洋溢著別樣魅力的復雜性格,實在讓人敬佩。中國至今無人超越張德育這幾幀國畫插圖的高度,他自己也未能再作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