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柄小刀 無限江山
中國書畫藝術中的精品力作,之所以具有深刻而持久的感染力,因為它是藝術家的人格外化、性情流露,亦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時代風氣的注釋、民族精神的承載,有些還隱約留下了歷史的擦痕。抒發(fā)家國情懷的宏大敘事,一經流傳便融入主流話語,但信手拈來的珠璣小品,往往更能彰顯作者的天性真情。也因此,當我們站在藝術家的小件佳作前,總會感到撲面而來的溫熱氣息,仿佛汗?jié)膳c呼吸,那么的親切,那么的和藹,那么的真實。
一通信札,一條題簽,一張扇面,一枚便條:“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痹俦热鐝埓笄вH筆開出的菜單:“姜汁雞去骨、嫩苜蓿炒雞片……”人情世故,音容笑貌,風土人情,時尚潮流,硯邊余墨,耐人尋味。
尤其在書山亂疊的文人案頭,筆墨紙硯、水丞硯滴、鎮(zhèn)尺臂擱、筆架印盒……猶如萬水千山的鋪陳,涌動著云蒸霞蔚的氣象,給青燈黃卷的筆墨生涯平添了不少情趣,恍若雪壓青松時款款飄來的一抹暗香。
在書畫家眼里,文房用品應是曲徑通幽、漱石枕流的極妙載體,可詠、可志、可書、可畫,因其逼仄而一逞劍走偏鋒之凌厲,因其峻峭而一展猿臂輕舒之矯健,論及材質,又因金、玉、石、角、陶、瓷、竹、木等各顯媸妍,須借助丹青妙墨賦予它們詩情畫意。
刻銅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也是中華文明園圃中的奇葩。銅刻源自鏨花,發(fā)軔于青銅器時代,源遠流長,幽光熠熠。最早的銅刻可以從青銅彝器的銘文中一窺奧秘,唐宋以降,以銅治印逐漸式微,但以繪畫為底本的銅刻藝術如銅板、銅牌、佛像等樣式隨之問世。它們多為線刻,挺拔而雋美。
在世界文明進程中,勤勞智慧的中國人為世界奉獻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生活器具,又因在關鍵時刻吸引文人的熱情介入,移詩詞書畫于器物之上,注入了精氣神韻,提高了文化品位,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物以人貴,人以物傳。比如紫砂壺、家具、刺繡、玉器等,就因為有了金手指的“點撥”而成為獨特的藝術品。
刻銅藝術發(fā)展到清末民初迎來一波中興,刻銅藝術以墨盒、鎮(zhèn)紙等文房用品最為常見。文人墨客借此來勾留一種文化生態(tài)和心情,在心底與外來文化進行輕微而堅貞的抵抗。因為刻銅器物與文人目光對接,朝夕相處,手摩心馳,偏能寄托志趣,怡性悅情。所以文人書畫的刻銅,經藝人匠心的再造,在方寸曲直之間,完成心心相印的對話,使原本尋常的工藝品“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升級為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文房雅玩,其文化含量遠遠高于西方的墨水瓶、鵝毛筆和裁紙刀。
陳三立、傅沅叔、袁寒云、陳師曾、姚茫父、齊白石、陳半丁、溥儒、吳待秋、吳湖帆等藝術大家的積極參與,推動了刻銅藝術的發(fā)展,甚至連梁啟超也與姚茫父有過一場無聲的“二重唱”,用他的如椽之筆在方寸之地盡興揮灑。一首小詩、一句雋語、一葉小舟、一椽茅屋、一拳丑石、一剪寒梅,文以載道,詩以暢懷,清雋飄逸,回味無窮,為這門亦小亦美的小眾藝術增添了勃勃生機,茂樸雅意。今天,刻銅文玩在藝術市場上不再孤芳自賞,回望先賢,重返墨池,也被青年一代書畫家供養(yǎng)在案頭。最能衡量其價值的就是與士林的緣分深淺及所體現(xiàn)的美學價值,簡而言之,即為歷史性、藝術性和珍稀性。
浙江海寧刻銅藝術家孫夢臣先生,早年潛心研習書法繪畫和篆刻,有著扎實的筆墨功底與審美修養(yǎng),從事刻銅藝術也有十余年,從摹刻近現(xiàn)書畫家作品入手,得窺堂奧,勇于精進,不懈努力,成績斐然。十幾年前初試啼聲,與著名畫家韓羽、武懷一等合作過數(shù)十件作品,別開生面,神清氣爽。后與浙江畫院數(shù)位書畫家合作十分和諧,與浙江畫院姚曉東的珠聯(lián)璧合,助他漸入佳境。近年來,夢臣與韓天衡、劉一聞、陸康、徐云叔、陳茗屋、裘國強、周柬谷、何兮等海上名家合作,桃紅李白,氣象一新,集腋成裘,蔚為大觀。
身為江南人,孫夢臣個子不高,身板單薄,像個白面書生,但他的腕底功夫相當了得,兩三寸長的小鋼刀自己打磨,用起來得心應手,鼓風聚云;鐫刻時需要手臂、手腕、手指的通力合作,在體現(xiàn)大寫意效果時才需要借助小錘子有彈性地敲打。他深切體會到:一件合格的刻銅作品,絕不是簡單的臨摹或刻鑿剔刮,既要忠于原作,又不能淹沒刻銅藝術的本體性,運刀貴在穩(wěn)、準、狠,線條貴在健、厚、重,效果貴在發(fā)散文人氣、隱士氣、金石氣,著力抵抗、消解刻板的匠氣和冷淡的、光滑的、機械的“塑料感”。在操作中,必須做到刀法聽命于心法,心法與刀法的融會一體,才能力發(fā)于腕而傳遞于刀,刀入銅則力施之于線條的點劃及虛實。一筆一畫、一石一木、一枝一蔓,都得借用得體的運刀和手法,讓線條充滿張力、動感和飽和度,唯有如此,才能完成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展現(xiàn)妙墨神韻。所以,刻銅藝術應該是筆與刀的“合謀”,是藝術家之間氣息相通、心有靈犀的“探戈”。
刻銅藝術因為有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背景,使我們在欣賞之時,情不自禁地陶醉于一字一句、一草一木所承載的詩情畫意,感動于中華民族的道德力量和人性光輝,它們如明燈一般照亮著詩和遠方,還有游蕩于蒼茫之間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