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文學是一條回家的路
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 | 郭寶林  2022年10月25日08:01

始建于公元1548年的金沙書院時值全球大航海時代,它是由朝廷官員和理學明儒,利用歐洲商人在今福建廈門海滄區(qū)沙坂村設(shè)立的商務(wù)會館改建而成。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書院文化中,獨具海洋文化特色。金沙書院于公元1555年刻制的《古今形勝之圖》,現(xiàn)珍藏于西班牙西印度群島總檔案館,為世界海洋文化的珍寶。2019年10月,海滄開工重建金沙書院,由國際頂級建筑大師王澍擔綱設(shè)計,建成后,目標鎖定“兩岸交流客廳”。

打造“兩岸交流客廳”,使之成為“兩岸人文新地標”,需要依托高平臺借勢造勢。也許是天時地利機緣巧合,更或是兩岸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基因和傳承中華文化使命,2019年6月,海滄金沙書院與臺灣中國時報社成功牽手,并于10月19日在金沙書院重建工程奠基之日,向全球華人發(fā)出邀約,啟動金沙書院散文獎?wù)魑幕顒?。“兩岸視域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一征文主題明確地昭告世人,舉辦散文獎,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兩岸人文交流,增進兩岸文化認同,深化兩岸融合發(fā)展。

此后兩年,雖然全球抗疫持續(xù)跌宕、臺海風云不斷變幻,但海內(nèi)外作者的參與越來越踴躍,覆蓋面越來越廣。投稿作者中,既有散文名家、大學教授,更有啼聲初試的非專業(yè)作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海內(nèi)外廣大青年作者的積極參與,充分展現(xiàn)了散文獎的勃勃生機與活力。

以情取勝,充盈著真摯、真切和真實的情感

家族、家鄉(xiāng)、家國的認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穩(wěn)固的基石。中國的百姓安土重遷的觀念世界少有。家國理想的確立、宣導和習染,培植了中國文學中普遍而深入的倫理情感,對家國的思戀、仰慕、慨嘆和追憶成為中國文學的一個突出現(xiàn)象。從《詩經(jīng)》始,因王事、行役而離家遠行的鄉(xiāng)愁就開始奏響了家國吟嘆調(diào)。這以后的兩千年來,萍寄蓬飄,去國之憂,在中國文學中綿延不絕。

三屆散文獎?wù)魑淖髌吩凇皟砂兑曈蛑械闹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一恒定主題下,“題材多樣,感情真摯”,但凡“個人身世,家國情懷”,皆“濃縮在精美的文字中”,閱讀這些作品,“如同經(jīng)歷了一次優(yōu)秀的散文之旅”。從三屆金沙書院散文獎應(yīng)征的數(shù)千篇征文中,我們同樣看到了割不斷的鄉(xiāng)愁。概而言之,大略可分為三個方面:家族親情故事,家鄉(xiāng)情景記憶;富于民族色彩的節(jié)慶;富于地域色彩的衣食住行習俗生活。從哲理來說,又可以分三個層面:第一層是親友、鄉(xiāng)親、同胞;第二層是故園情景、故國山河、舊時風景;第三層是民族歷史文化。不同的作者對鄉(xiāng)愁的感受不完全一致,每一篇作品中對“鄉(xiāng)愁”的描寫也各有特點,但總能從不同角度把鄉(xiāng)愁之思深化,使“鄉(xiāng)愁”的意象越來越豐富,藝術(shù)描寫手法越來越多樣。在這種鄉(xiāng)愁文學中,不僅描繪了中華民族的苦難坎坷,也凝聚了我們民族的生命意緒和情感特征。

首先,濃郁的思鄉(xiāng)情懷和對故土的深沉眷念,是征文作品中最鮮明的主題。

《奶奶和她在臺灣版圖上結(jié)果的核桃樹》一文是新一代作者對前輩的追憶,寫的是分隔多年卻日益加深的割不斷的親情。院子里的核桃樹是爺爺十歲時栽下的,樹齡快八十年了,作者在成長的歲月中,記得奶奶采下核桃,要父親寄到臺灣,記得奶奶常常盯著臺灣地圖看,用手去摸著地圖,嘴里喃喃而語:“應(yīng)該收到了吧……”兩鬢斑白的奶奶坐在樹下,年復一年地等待,如同一幅動人的民間版畫。《香魂》的作者是臺灣客家人,他勾畫出他家的祠堂,這是一間三合院式的美濃客家伙房建筑,兩邊的伙房可供前來祭祖的族人茶敘,也可供出外回鄉(xiāng)的游子寄宿。正堂大門的門楣上掛著“河堂西”的牌匾,左右兩側(cè)書有“九龍世澤長/十德家聲遠”的對聯(lián),記錄了祖先的聲望與成就,代表家族姓氏的淵源,客家先祖不斷遷徙,為了提醒子孫不可忘本,在自家門楣書上堂號,子孫可依堂號追本溯源。

其次,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堅守與傳承,是征文作品的又一大特色。

在《寫戲給母親看》中,皖南鄉(xiāng)村,喜歡看戲的母親常常說起早年看戲時的情景:晚上和外婆一起打著燈籠趕場。四下里如螢火蟲一般的燈籠火把聚集到戲場里亮閃閃的汽油燈下,土打成的臺子上鑼鼓喧天、絲竹悠揚?;ü膽?、黃梅戲、皮影戲母親都愛看。她記住了插著雉羽的穆桂英英姿颯爽,諸葛孔明搖著紙扇的悠閑,紅臉張飛疾惡如仇的咆哮;竇娥的冤屈曾讓她夜不能寐,陳士美的喪盡天良曾讓她憤憤不平。母親給后代講述那些已經(jīng)成了臉譜的忠良和奸臣——包公的剛直無私,秦檜的陰險狡詐,孟姜女的撕肝裂肺,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離合悲歡……這些故事成了兒女們最初的人生啟蒙?!斗曳荚谂_灣的豫劇之花》《一曲南音情》《粉墨》也是寫戲,寫豫劇在臺灣的傳承,寫兩岸對古老藝術(shù)的堅守,寫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閩劇演員,他可以演如花之美女,也能唱說劍之雄詞,心從詞變,身隨戲化。他唱了五十年,他的故事和演過的戲已經(jīng)變成觀眾心里的傳奇。

第三,富于民族色彩的節(jié)慶和習俗,使征文作品洋溢著濃厚的地域色彩。

《鄉(xiāng)間的年饃》和《回家》寫的是舌尖上的中國。前者立足于北方的鄉(xiāng)間,歲歲年年,鄉(xiāng)親依然沿襲老一輩的年俗傳統(tǒng),自己燒鍋蒸饃。作者在蒸年饃中寫出濃濃親情,寫出醇醇年味,找到綿延不斷的鄉(xiāng)愁的根;后者寫臺灣客家美食,阿公家大灶前火光紅紅,屋子內(nèi)笑聲盈盈,餐桌上永遠是滿滿的菜肴,最難忘的是番茄切盤和咸切雞,還有鄉(xiāng)下才有的蘸醬,用醬油油砂糖姜泥甘草粉調(diào)成,平衡了番茄的寒性,咸甜辛味覺在口腔擴散,回味無窮。

以情取勝,充盈著真摯、真切和真實的情感,是金沙書院散文獎?wù)魑淖髌返淖畲笏囆g(shù)特征。

以文學的力量和深情融合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

除了天時地利,散文獎在海滄成功舉辦,更兼有人和。

金沙書院散文獎組委會總召集人曹放先生和王豐先生聯(lián)袂合璧,已然成為兩岸文壇的佳話。兩位總召集人懷著對中華文化的共同敬意,憑借直抵本質(zhì)的眼力和通達的智慧,穿透兩岸之間的紛紜往事,凝聚起各方的認同與合力,持續(xù)推進金沙書院兩岸散文獎的成功舉辦。曹放說,希望能“用文學的力量和深情更加緊密地融合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在曹放先生和王豐先生禮賢敦聘下,兩岸著名作家林谷芳、賈平凹、舒婷、簡媜擔任金沙書院散文獎評委會顧問。

從海量征文作品中,文學評論家徐學讀到了割不斷的鄉(xiāng)愁,他說,這是“兩岸文學共同發(fā)展出的一種特有的亮色,一種震撼世界華人心靈的鄉(xiāng)愁文字”。 徐學認為,參與征文的作者,“抱有共同的家國情懷,體現(xiàn)的是深厚的中華文化積淀與共同建立和形成的審美觀念,這與主辦方始終倡導的形象化表達思想,多角度探索人性深度,突出散文的審美特點完全相合?!?/p>

著名作家唐浩明則對征文活動中涌現(xiàn)的大批青年作者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這些青年作者不但“很好地繼承了老一輩作家的風范”,而且“文章更加胸襟開闊、瀟灑率性,文筆也更加清新活潑、收放自如”,令人“感受到作者強烈的青春氣息與生命張力”。

文化學者謝泳則把第三屆征文作品與前兩屆進行了比較,認為“整體水平有新提高,題材更廣泛,表達更藝術(shù),參加的作者群在不斷擴大。”這些作品都表達了在真實生活中的感受,“抒發(fā)了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每一篇作品都是時代生活的一個側(cè)影?!?/p>

金沙書院散文獎在推動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也得到了人們的高度評價并致以美好祝愿。

符坤龍、陳靜怡、林倩如、高碩亨、王嘉麟、吳佩蓉、刁威琪等臺灣青年既是散文獎活動的熱情參與者,也是積極的宣傳推廣者。他們在臺灣親朋好友間和文學社團里,講述了征文活動的盛況和個人參與的心得。他們一致的收獲是,在參與的過程中,雋永的人情和中華文化的魅力,又一次深刻地感染、熏陶和提升了自己,對于中華文化的熱愛和對于家國情懷的認同更加強烈起來。符坤龍出席了在廈門海滄舉行的首屆金沙書院散文獎頒獎典禮,他回憶說:“當我從舒婷老師手中接到獲獎證書的時候,我分明感到了一種沉甸甸的責任,就是要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竭盡自己的全部力量?!?/p>

臺北書院院長林谷芳認為,以散文獎活動開展兩岸文化交流是一個新的嘗試,“文學是一條回家的路,散文獎有助于引導兩岸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回歸和守望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國臺辦交流局黃文濤局長致函大賽組委會,“衷心期待這個富有意義的文學活動日益宏盛,成為促進兩岸同胞講好文化故事,厚植文化根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xiàn)心靈契合的重要推手和平臺?!?/p>

生活會繼續(xù),文學也會繼續(xù)。誠如曹放先生所說:歷史的潮流波瀾壯闊,幾十年、幾百年之后,回看大陸與臺灣乃至海外華人社會的文學與精神聯(lián)系,或許會看到一朵璀璨的浪花。

(郭寶林,廈門日報社新聞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