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爾芙和凡妮莎,在文學與藝術(shù)中互放光彩的姐妹
英國女作家伍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人生歷程和文學觀點常被人提及,但對她的姐姐凡妮莎(Vanessa Bell 1879-1961)卻知之甚少。凡妮莎師從薩金特,以后印象派繪畫而聞名,也參與了伍爾芙的書籍設計。姐妹倆還經(jīng)常在書信往來中討論藝術(shù)文學各種議題。伍爾芙盡管沒有直接參加姐姐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活動,但對其設計理念趨于贊同欣賞。
本文從自身閱讀經(jīng)驗出發(fā),講述了伍爾芙和凡妮莎如何在藝術(shù)和文學不同領(lǐng)域相互影響,相互成就。
伍爾芙和凡妮莎
記不清什么時候開始關(guān)注英國女作家伍爾芙?大約因為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 。整部電影里穿插著三個故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背景,平行蒙太奇之后內(nèi)在的邏輯得以交疊顯現(xiàn)。影片表面看似由三個完全獨立的故事構(gòu)成,卻在不同時空中通過鏡頭轉(zhuǎn)換剪輯交互穿插,書籍《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的不斷出現(xiàn),引領(lǐng)觀眾進入英國二十世紀現(xiàn)實主義女性文學先鋒伍爾芙的世界。作為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的她,擅長描繪內(nèi)心深處的潛意識,裹挾著人生的無解困惑去試圖闡述人生的哲理。
伍爾芙
電影給到我的啟示是直觀的,引發(fā)了后來我特別去找了伍爾芙的書籍來讀,盡管開始的時候陷入閱讀障礙,發(fā)現(xiàn)中譯本部分內(nèi)容晦澀,陸續(xù)找了幾部原版對照地讀,似懂非懂之間偶爾在某些瞬間突然略有領(lǐng)悟。伍爾芙的筆下,生活是細碎意識的碎片。來自四面八方的不同人物的不同思緒不停地跳躍和轉(zhuǎn)換著,裹挾著某種流動的意識,復雜模糊多元的屬性,造就了其作品中獨特的立體敘述感。自由聯(lián)想是其描述人物內(nèi)心感受的表達方式,并且不受時空限制。文學作品所蘊含著的流動性,某種程度上更接近生活的原生態(tài),生活永遠是瑣碎的。其寫作敘述手法和我們?nèi)缃袷煜さ膶懽鏖喿x習慣間隔著將近100多年的時間溝壑,加之其片段的流動意識關(guān)乎伍爾芙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其本人所處的特殊知識分子階層背景,行文中閃爍著內(nèi)心世界的細膩敏感。從初次展卷到漸漸體悟的過程中,時而面對著俊朗山峰的浩瀚境界,時而一覽無遺的平川大境。好奇心的引領(lǐng)之下豁然開朗的文學之界。
1921年《Monday To Tuesday》初版
因為喜歡她的文,循序漸進地關(guān)注過她的古舊書籍。每到一處古董書店,也會尋著她的筆跡去追蹤細枝末節(jié)。有一年在舊金山的古董書集市里偶遇她1921年《Monday To Tuesday》初版(first edition),短小冊子,配著姐姐凡妮莎(Vanessa Bell 1879-1961)創(chuàng)作的版畫書衣,風格大膽野趣,價格不菲稍稍猶豫。無奈返國之后卻念念不忘,電子郵件店主,書在遂歸我。店主回復里說,我是伍爾芙書籍中為數(shù)不多的亞裔藏家,并問我的專業(yè)是否英國文學,居然有這么一個奢侈的愛好。其實慚愧,我并未讀完伍爾芙全部作品,對于原文讀解領(lǐng)悟皆為一知半解。只是受到一些偶然的指引,比如在紐約大學附近舊書店里得了帕蒂·斯密斯(Patti Smith 1946-)一本攝影集,其中有一張帕蒂拍攝得伍爾芙的臥室,印象非常深刻的畫面。臥室里只有一張白色的床,以及窗欞投射到墻上的大小光暈,床套潔白翻著淡淡的灰,繡著一枚樸素的十字架。
某次長途飛行中,因為書冊輕便,我?guī)纤鳛榈菣C讀物,“霍加斯”活字手工印刷本的品質(zhì)可對標時尚界的限量高定。每次摩挲書本紙張的瞬間,如沐1920年的時代氣息。在那次旅行閱讀中,居然在機艙錐光LED燈照射下,發(fā)現(xiàn)了書本所用紙張居然灑滿了銀色的貝母灑金。這是我在書房日光臺燈閱讀時從未發(fā)現(xiàn),恍然大悟只有在周遭暗黑氛圍中,似有若無地閃耀著光芒,灑金占比不多,含蓄地恰如其分地襯托著文字油墨。印刷選材用心如斯,襯著伍爾芙的文,我居然生出一點貪念,若是扉頁上加持伍爾芙的簽名,即是完美。整書裝幀設計出自伍爾芙的姐姐凡妮莎貝爾,包括書衣以及內(nèi)頁版畫插圖。
關(guān)于霍加斯書局(Hogarth Press)的誕生,在現(xiàn)存文獻中還原的大致情況如下,倫納德(1880-1969)在1917年4月提議購買一臺印刷機,按照伍爾芙自己的說法是“一種愛好”為了使她暫時從寫作中片刻抽離。他們自學了如何手動操作印刷機?;艏铀箷值牡谝槐緯秲蓚€故事》(Two Stories),收錄伍爾芙夫婦的兩個短篇,插圖為斯萊德藝術(shù)學院學生卡靈頓(Dora Carrington,1893-1932)的木刻版畫作品,總共印制150冊。有意思的是,夫婦兩人的“嗜好”居然在出版社組建早期即獲得可觀的利潤,后續(xù)他們置辦了更專業(yè)的滾筒印刷機,擴大印刷業(yè)務,并將此嗜好堅持很久。
姐姐凡妮莎和伍爾芙自小情感深厚,是布盧姆斯伯里(Bloomsbury)文化圈的主要活躍分子。凡妮莎對于個人職業(yè)規(guī)劃有著明確的目標,她的藝術(shù)履歷相當靚麗,1894年開始學畫,后來拜在倫敦皇家藝術(shù)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著名畫家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 1856-1925)門下,薩金特擅長各種人物肖像。當時英國藝術(shù)潮流囿于前拉斐爾派的巨大影響之下,前拉斐爾派藝術(shù)家和杰克遜家族一直有著各種關(guān)聯(lián),外祖母瑪麗亞曾為前拉斐爾派成員波恩·瓊斯(Burne-Jones 1833-1898 )、沃茨(Watts 1817-1904)做過模特。
有意思的是,從現(xiàn)存凡妮莎藝術(shù)作品分析,英國本土影響力不甚了了,她從1910至1950之間大部分作品受到法國印象派影響巨大,在藝術(shù)史上被歸為英國“后印象派”藝術(shù)家之列。1910年,凡妮莎參觀了羅杰·弗萊(Roger Fry 1866-1934)在格拉夫頓畫廊(Grafton Galleries)展出的《馬奈與后期印象派》(Manet and the Post-Impressionists)展覽,高更、梵高、馬蒂斯等人當時在英國還鮮為人知,展覽轟動一時,并很大程度上影響凡妮莎的藝術(shù)觀念 “如果不能表達觀念或者情感,忠于自然就毫無意義”,創(chuàng)作也轉(zhuǎn)向更為抽象的手法。凡妮莎繪畫作品涉及靜物、風景、肖像、工藝設計、陶藝、插畫等。英國泰特美術(shù)館收藏的凡妮莎作品大約25件,畫風統(tǒng)一,作品明顯受到塞尚、梵高、莫奈、馬蒂斯等印象派大師影響。其中一幅作品命名為《抽象繪畫》,直到1973年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泰特美術(shù)館1974年納入其收藏,成為凡妮莎現(xiàn)存作品中意義非凡的一件。歐美國家的布盧姆斯伯里領(lǐng)域研究者、歐洲藝術(shù)史學者們將其定義為英國藝術(shù)和歐洲現(xiàn)代主義融合時期的重要代表作,歐洲現(xiàn)代主義的前沿之作,并將其視作布盧姆斯伯里文化圈的精神外化的藝術(shù)實踐。作品構(gòu)圖極簡,僅用幾何圖形勾勒出大量混合色塊,完全擺脫了具象描繪的束縛,走向純粹的抽象主義。她是英國二十世紀初最早積極實踐抽象藝術(shù)的女性藝術(shù)家,并在跨界領(lǐng)域影響廣泛,有資料顯示大衛(wèi)·霍克尼(David Hockney 1937-)創(chuàng)作靈感源于她的藝術(shù)風格。
前衛(wèi)的藝術(shù)觀念在凡妮莎為妹妹書籍裝幀設計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1919年5月出版的《邱園》(Kew Garden)扉畫插圖(frontispiece)標志著姐妹倆合作的伊始,1927年再版的《邱園》書頁上出現(xiàn)了大量凡妮莎所設計的裝飾畫?;艏铀钩闪⒊跗?,凡妮莎前衛(wèi)大膽的設計難以被絕大多數(shù)公眾接受。共同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并非一帆風順,在復制《邱園記事》木版畫,姐妹之間起了爭執(zhí),伍爾芙在給姐姐信件措辭謹慎,似乎擔心失去她的支持。姐姐有時候沉默寡言,有時精力充沛,能干安詳,勇敢堅強。姐妹倆經(jīng)常在書信往來中討論藝術(shù)文學各種議題。伍爾芙盡管沒有直接參加姐姐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活動,但對于凡妮莎的設計理念趨于贊同欣賞,兩姐妹曾一起裹著華麗布料半裸地出席后印象派舞會,身體力行地跟隨著時髦的法國藝術(shù)浪潮,同時她也接受凡妮莎為其繪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肖像(現(xiàn)藏于英國國家美術(shù)館),她對于凡妮莎作品的評論充滿了溢美之辭。與此同時,伍爾芙也試圖在文學領(lǐng)域開拓性地嘗試全新的意識描述手法去刻畫某個人物的特征,和凡妮莎抽象藝術(shù)交疊著內(nèi)在邏輯?;艏铀沟某霭嫖飵缀跞珨?shù)交由凡妮莎設計裝幀插圖。姐妹倆在不同的文化領(lǐng)域均占據(jù)著不可替代的學術(shù)地位。
關(guān)于凡妮莎的文字,她曾經(jīng)為俱樂部撰寫的早期文字佚失,較為確切的研究資料是本人的《書信選》,網(wǎng)絡上瀏覽到相關(guān)的資料是藝術(shù)史家賈切羅(Lia Giachero)匯編的《筆墨速寫》(Sketches in Pen and Ink: A Bloomsbury Notebook,1997),或可勾勒凡妮莎文論方面的大致輪廓。凡妮莎留下的藝術(shù)財富不僅限于妹妹的書籍裝幀,其設計風格以簡潔有力的線條色塊組成,看似寥寥數(shù)筆,她秉持繪畫是表達情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理念,設計過程充滿了細致用心,資料顯示凡妮莎在定稿前手繪連篇累牘的素描草圖。凡妮莎的藝術(shù)風格大致可歸于大膽逸趣(bold)兼有裝飾性,充滿了拙撲氣息。插畫中的某個家庭場景,原始靈感可能源于架上繪畫,但作為書籍設計內(nèi)容,采用了木版畫的有力線條,單色線條色塊勾勒出簡約勾勒,凝練直白地營造出伍爾芙文學作品的孤獨幽暗的平靜氛圍。霍加斯出版社的著名“狼頭”標志(colophon)同樣出于凡妮莎之手,為霍加斯書局奠定了出版物的審美格調(diào)。除了出版物的設計裝幀交給了凡妮莎,伍爾芙寫作靈感源于姐姐本人,《到燈塔去》、《海浪》等作品中可以明顯找到凡妮莎的影子。伍爾芙幼年長于大家庭,感情融洽是凡妮莎和索爾,可惜索爾因病早逝,伍爾芙幾乎將所有手足之情釋放于姐姐身上,兩姐妹在藝術(shù)和文學不同領(lǐng)域相互影響,相互成就。及至1941年伍爾芙去世,其作品如《飛蛾之死》(1942)、《作家日記》(1953)、《弗吉尼亞·伍爾夫與利頓·斯特萊切通信集》(1956)、《花崗巖與彩虹》(1958)等依舊由凡妮莎主理設計,她用自己獨特方式紀念著早逝的伍爾芙。
伍爾芙?jīng)Q定自沉的最后時刻,留下了三封信,其中有一封是專門寫給凡妮莎,可見其姐妹情深。另外兩封寫給了倫納德。盡管伍爾芙的童年生活充滿了陰影,但她和倫納德相伴三十多年,倫納德的尊崇之情溢于言表,甚至后來的無性婚姻的安然接受,大約就是傳說中的靈魂佳偶 “I DO LOVE YOUR MIND THAN YOUR BODY” 最高境界。后來又有薇塔知音的閨閣歡愛,盡管她的人生受困于精神疾病的折磨,但其一生有愛,并留下文學盛名,人生相當完滿。
電影《時時刻刻》中有兩處場景令我印象深刻,伍爾芙曾經(jīng)和凡妮莎的幺女舉行小鳥的葬禮,摘錄對話如下:
Woolf(伍爾芙): Do you think she like roses?(你覺得它像玫瑰么?)
Little girl(小女孩):Is it she?(是它么?)
伍爾芙:Yes, the females are larger and less colorful.(是,雌鳥體型大些,顏色簡單些。)
小女孩: What happened if we died?(我們死的時候會發(fā)生什么?)
伍爾芙:What happened?(發(fā)生什么?)
We returned to the place where we came from.(我們回到出生的起點。)
小女孩: I don’t remember where I came from.(我不記得我從哪里來。)
伍爾芙:Nor do I.(我也不記得了。)
小女孩: She looks very small.(它看起來好小啊。)
伍爾芙:Yes. That is one of the things that happen. We look smaller.(嗯,確實,我們也會變小。)
小女孩: But very peaceful.(很平靜安詳。)(孫凈譯)
另一個場景,即1941年3月28日,伍爾夫悄悄地走出了家門,來到平常散步的河邊,在衣裙中裝滿石頭,頭也不回地踏入湍急的河的中央。
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
吾愛倫納德:
請直面人生。
永遠直面人生,并知曉,何謂人生。
人生幾何,請熱愛它,直到生命盡頭。
那些年,你我之間,永在。
那些愛,你我之間,永存。
那些時,你我之間,永留。(孫凈譯)
倫納德獨自認領(lǐng)了伍爾芙的遺體,并拒絕所有的親友,舉行了一場一個人的葬禮。他把伍爾芙埋在他們一起生活過的院子樹下,墓志銘是伍爾芙《海浪》一書的結(jié)尾:
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懷抱,我也不會屈服,不受宰制。
(作者系波士頓大學東亞藝術(shù)建筑史碩士、中國美術(shù)學院人文學院博士候選人,本文原標題為《存在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