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與文品、思想與形式的辯證關系
《岳陽樓記》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狈吨傺偷倪@句話,千余年來,口耳相傳,幾乎人盡皆知。這句話的震撼力與生命力,為何如此強大?究其所以然,便知“先憂后樂”,是一種飽含家國情懷的愛國主義思想。這從范仲淹的人生履歷中可以得到驗證。西夏入侵,他受命帶兵出征,身為軍帥,命自己的兒子親臨前線,沖鋒殺敵。他官至“參知政事”,立朝為公,堅持正義,不怕因此而得罪同僚。他在任地方官時,蘇杭一帶,風物佳美,山水宜人,有人勸他趁此機會購置一處莊園,以備將來頤養(yǎng)晚年。他聽后搖頭:“如果百姓都有饑寒之苦,我獨享優(yōu)游之樂,山水再好,我心里能痛快嗎?”同僚的這個建議,倒是給了他一個啟發(fā):他用自己積攢的錢,在蘇州附近購買了一些閑散的土地,無償提供給貧困的農(nóng)民耕種,稱為“義田”,后來逐漸擴大,成為“義莊”。這些舉動體現(xiàn)了范仲淹樂善好施的精神,這種組織形式也帶給人們無限的思考。
范仲淹及其《岳陽樓記》之所以受到后人的推崇,是因為他做官,是為了為國家、為人民做事,不是為自己謀利。“為人民服務”這句話,在宋代的語匯中可能還沒有出現(xiàn),但它的實際的含義,范仲淹是踐行了的。愛民與愛國,是一個整體,未有愛民而不愛國者,也未有愛國而不愛民者。到了當下,我們當然要繼續(xù)弘揚這樣的思想。
由《岳陽樓記》的廣為流傳,我想到了文學作品的思想和形式的關系問題。在文學界,有的人似乎并不重視文學作品的思想,有的人把“作品中只有感覺而沒有思想”當作優(yōu)點而加以贊美。但是,優(yōu)秀的作品不僅要形式生動,更要思想健康。沒有進步思想的文學,任其語言再美,筆墨再“純”,也不能成為“鐘鼎之音”。有人強調(diào)所謂的“純文學”,只強調(diào)藝術性,不講究思想性??墒?,如果以“純”為旗,而忽略對作為作品靈魂的“思想”的重視,這就必將使“純文學”陷于被質(zhì)疑的境地。
研討一部作品,把思想傾向與藝術形式聯(lián)系起來加以討論,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如果把藝術形式放在第一位,而忽視思想傾向,以此衡文,必失之偏頗。文學的含義,不管有多少種闡釋,他的根本性質(zhì)是不會改變的,即文學是人學,是對人的思想的表達。文學作品如果缺乏優(yōu)秀的思想,或者借“藝術”之名去販賣無益于人生的異端邪說,那就成了文學的左道旁門。面對《岳陽樓記》,我們不妨想一想:盡管這篇作品文辭優(yōu)美,但如果它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沒有這種愛國家、愛人民的高尚思想,它能成為千古不朽的文學名篇嗎?
文學史充分證明,文學作品的思想,是決定一部作品優(yōu)劣的重要依據(jù)。同樣是寫農(nóng)民起義,《水滸傳》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成為文學經(jīng)典,而《蕩寇志》則只能躺在圖書館塵封的書架上,冷落地等待著文學史家去研究。兩部作品接受上的差異,與其思想性的高低密切相關。這難道不值得無視作品“思想性”的作家們深思嗎?
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中有這樣一句話:“士大夫以嗜欲殺身,以財利殺子孫,以政事殺人,以學術殺天下后世?!睂W術(當然包括文學在內(nèi))竟能“殺人”,乍聽令人不寒而栗,然而這卻是事實。有的人因為看了那些誨淫誨盜的壞書,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甚至因此喪失性命。這“殺人”武器是什么?當然不是作品的文字,而是寄藏在作品文字中的“思想”。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強調(diào),文學作品一定要表達健康向上的思想,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文學移情易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