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數字人文》創(chuàng)刊:為數字人文研究提供發(fā)表平臺
來源:澎湃新聞 | 高丹  2019年12月19日17:13
關鍵詞:《數字人文》

2019年12月,籌備了一年時間的《數字人文》創(chuàng)刊號面世,這是由清華大學和中華書局聯(lián)合主辦、中國大陸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數字人文學術期刊,旨在為數字人文研究提供發(fā)表平臺。

12月14日上午,來自香港科技大學、麥吉爾大學、巴克內爾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圖書館等科研機構、學術期刊的一百余位學者就《數字人文》的創(chuàng)刊與中國數字人文研究的前景展開對話。

開幕式上,《數字人文》主編、人文學院劉石教授首先介紹了籌辦刊物的相關情況。一年來,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于大數據技術的中國古代文學經典文本分析與研究”充分展開的基礎上,在校領導和中華書局古聯(lián)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短短的半年內,刊物編輯團隊迅速組建,不僅得到了海內外顧問、編委的積極響應,也獲得了數以百計的踴躍投稿。經過一系列的評審、編輯工作,《數字人文》創(chuàng)刊號如期面世??镏骶?、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先生在致辭中回顧了古聯(lián)公司的創(chuàng)立。如今,數字人文讓本來就走在古籍數字化前列的古聯(lián)公司如虎添翼,希望與清華的聯(lián)手可以促進科技與人文的融合,讓更多的人在這個領域大展宏圖。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教授在致辭中追溯了早期清華文科發(fā)展的原因,并高度寄望于數字人文研究,希望它可以延續(xù)其精神。

《數字人文》顧問、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李中清從學理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在學界和社會、國家的距離越來越大的今天,“數字人文橋”的重要性正在于把以“發(fā)現”為主的學術帶到了人文學界。他希望未來幾年內,數字人文可以得到真正發(fā)展,在學界形成大分流。

創(chuàng)刊儀式結束后也舉辦了主題報告專場。孫茂松教授首先在致辭中談到了計算機處理文獻的基本問題和挑戰(zhàn),從數字化到文本的深加工,從人工輔助下的人工智能到開放數據的獲取等等,但數字人文要做的正是迎難而上。

臺灣大學數位人文中心主任項潔在發(fā)言中回顧了臺灣數位人文研究走過的道路。

2005年臺灣數位人文計劃開始,他們意識到早期的數位資料越積越多,使用上卻一直還沒有超越“檢索”這件事,便開始制作一些工具和分析系統(tǒng),幫助人文學者找到文獻間的脈絡聯(lián)系。2015年后,通用工具平臺的建立致力于讓人文學者可以專注于詮釋,同時也實現了資源整合,避免重復建設。然而當數字化和定制工具成為“直升機”,數位學者可以輕松鳥瞰文獻全貌后,真正的發(fā)現,卻依然要依賴于學者自己的經驗和對問題的深入把握。

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系方秀潔(Grace Fong)教授《透過女性視角的歷史研究:<明清婦女著作>數位檔案與數據庫》的發(fā)言,介紹了《明清婦女著作》的使用和持續(xù)更新情況,展示了通過API接口,鏈接其他大型資料庫如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進行打通檢索,實現真正共享。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王兆鵬教授介紹了“漢魏六朝文學編年地圖平臺”的構想。這一平臺是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平臺基礎上的一個延伸,將包含整個漢魏六朝所有作家作品編年系地數據。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王曉光教授在大會報告中提出了“面向人文學術的開放基礎設施建設倡議”。像自然科學中的大型天文望遠鏡一樣,對人文科學而言,建設一個開放性的研究基礎設施,同樣是科研重大創(chuàng)新的關鍵。研究基礎設施的變化,包括數據資源和軟件工具的開放獲取,是整個數字人文變革的重要部分。面對中文開放基礎設施的滯后情況,我們應該盡量通過數據資源的升級以及公共性工具平臺的開發(fā)來實現我們整個數據基礎設施的升級。

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劉煒的報告關注數字人文的學科屬性問題。如果單純以學術論文的檢索結果為指標,該如何看待目前圖書情報學科主導了數字人文的現狀?現實的考量在于,我國當下的體制中,沒有學科歸屬,就難以進行評估,而所謂“復數”的數字人文也正在成為過去。然而,隨著學術共同體的建立,“大帳篷底下和諧共處”仍然是正確的選擇。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陳靜副教授倡導在比較視野下探索中國數字人文的發(fā)展路徑,她認為數字人文近年在中國越來越被重視,卻沒有引起在西方語境中那種爭議,這并不是因為中國語境對數字人文更加寬容,而是數字人文在中國沒有能遭遇歐美那樣強大的反思傳統(tǒng)。問題的關鍵在于,一方面由于人文學者自身科技素養(yǎng)不高,導致了對此類研究的無知、無感抑或耽于幻想,另一方面,技術人員對技術的崇拜,又導致了學科壁壘的加深和深度合作的欠缺。

麥吉爾大學助理教授蘇真認為,在現今北美的數字人文界,最重要的并非說服別人,而是越來越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出現,開始對人文領域產生了根本性影響。數字人文并非屬于歐洲或北美,而是全球化的知識范式,中國在其中應當扮演重要的角色。

劉石主編為哈佛大學包弼德教授頒授了顧問聘書,包教授也為辦刊提出了一些實質性建議,他認為,面臨海量數據的挑戰(zhàn),數字人文刊物應提供關于數據庫、工具和平臺的介紹,使學者無需學習編程,就可以訪問大量結構化數據。

隨后的分論壇匯報人皆為當下數字人文各分支領域中較活躍的先鋒和探索者。匯報內容以量化實證的個案研究或宏觀批評為主,包括歷史研究、文獻分類、社會網絡、人工智能批評、語料庫平臺建設、現地研究、古文字研究、可視化資源、機器翻譯等內容。

本次活動匯聚了全球數字人文領域的重要學者和主要機構的代表人物,是中文數字人文研究界的一次盛會。誠如本次活動的主題“開放·融合·創(chuàng)新·共享”所提示的——開放是前提,融合是趨勢,創(chuàng)新為目標,共享乃境界,與會者期待《數字人文》能夠秉持這些精神,在學術共同體中積極倡導并形成一定標準,成為孵化優(yōu)質數字人文成果的重要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