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90年代詩歌”
在當前的新詩研究格局中,學者對1917—1949年間的白話新詩和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朦朧詩討論較多,而對“90年代詩歌”則關注不夠。90年代的詩歌由于其 “晦澀”“深奧”“繁復”的風格,很多時候未能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但其在新詩發(fā)展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90年代詩歌”前承80年代的朦朧詩和第三代詩歌,后啟21世紀詩歌的個人化寫作,本身包含著十分豐富的詩學潛能,具有極為廣闊的研究空間。比如白話新詩如何揚棄西方自波德萊爾以來的現(xiàn)代詩寫作經(jīng)驗、如何發(fā)掘現(xiàn)代漢語的美學因素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學術課題。
命名合法性需進一步明確
“90年代詩歌”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學命題被使用,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 90年代初。當時的《現(xiàn)代漢詩》《南方詩志》《90年代》《今天》等雜志上經(jīng)常有相關的討論文章,例如臧棣的《后朦朧詩:作為一種寫作的詩歌》就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篇。不過,這篇文章并未使用“90年代詩歌”這樣的概念,而是用“后朦朧詩”來指稱。1997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了“90年代詩歌叢書”,程光煒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90年代詩歌的批評文章,如《90年代詩歌:另一意義的命名》《90年代詩歌:敘事策略及其他》《不知所終的旅行:90年代詩歌綜論》等,“90年代詩歌”作為一個專門的詩歌史概念在文學研究中正式出現(xiàn),并在《1998中國新詩年鑒》和《中國詩歌:90年代備忘錄》等著作中得到廣泛運用,隨后衍生出一系列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詩學特征,比如“個人化寫作”“中年寫作”“知識分子寫作”“民間寫作”“敘事性”“戲劇化”“中國話語場”,等等。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使用“90年代詩歌”這個概念的時候,越來越表現(xiàn)出一種中性化、時間化的趨勢,即不是把它理解為一個包含著豐富的學術礦藏、有待深入闡釋、需要不斷去激活的特殊的詩學命題,而是把它看成一個與80年代詩歌相區(qū)別甚至相對立的、不言自明的文學史描述,從而變異為一個“空洞的能指”。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在某種程度上與這一概念的出場方式有關。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構建者、命名者和使用者那里,“90年代詩歌”是以其區(qū)別于80年代詩歌的獨特性而獲得其自身合法性的,它的邊界來自于它不同于80年代詩歌的特征,而不是它本質的規(guī)定性。它的內涵來自于與80年代詩歌的比較,而不是自身的積淀和生成。一旦與“80年代詩歌”漸行漸遠,它原來的那些特殊性也就不容易凸顯出來。要想走出這種命名的困境,釋放出它的詩學內核,進而勘定它的文學史坐標,那么,對其命名的重新探究則是最為基礎性的工作。
“90年代詩歌”作為一個文學史分期和斷代的概念,其創(chuàng)作語境確實不同于80年代詩歌,與21世紀詩歌的網(wǎng)絡狂歡化特征也大相徑庭。因此,在外延上,“90年代詩歌”確實構成了一個相對特殊的文學史時段。從 “知識型構”和話語方式來看,80年代詩歌與90年代詩歌分屬兩種完全不同的寫作范式:從情感到意識,從激昂的青春寫作到冷靜的中年寫作,從浪漫主義的感傷到現(xiàn)實主義的自嘲,這些構成了這兩個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不同特征。如果人們承認瓦雷里、穆木天關于“純詩”的定義,承認俄國形式主義關于“詩學”的定義,承認詩歌是高度社會化的藝術形式,那么,把“90年代詩歌”視為相對獨立的文學史分期,就不是文學進化論意義上的描述,而是尊重歷史與事實、合乎學理與邏輯的建構和命名。
詩學價值有待深入挖掘
“90年代詩歌”本身蘊含著復雜而深刻的詩學命題。20世紀90年代的社會文化變遷使得詩歌越來越 “邊緣化”,因而 “90年代詩歌”是一種在“非詩”的時代展開的 “不合時宜的寫作”,但它是90年代文學中僅有的先鋒文學存在 (從事先鋒小說實驗的韓東、朱文等人本身即是詩人),也是30年代現(xiàn)代派詩歌和40年代“九葉派”詩歌在世紀末的回響與延續(xù)。身處這樣特殊的時代語境中,它的內部不可避免地會面臨不少問題,比如在后工業(yè)社會,詩人何為、詩人的存在方式是什么、轉型期的詩人如何跳出歷史命運與寫作倫理之間顧此失彼的兩難處境,詩人如何掙脫日益同質化的經(jīng)驗之網(wǎng),去穿透和敞開那“隱形的現(xiàn)實”等。凡此種種,都是“90年代詩歌”遺留下來,至今尚未從學術史層面展開深度反思和有效討論的命題。
關于90年代的詩人、作品和詩歌現(xiàn)象的研究仍是新詩研究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既沒有連貫系統(tǒng)的“詩人論”,也缺少令人信服的詩歌作品分析。如果說90年代的學者和批評家在描述當時的詩歌創(chuàng)作狀況時,還存在“當代文學不宜寫史”的限制,多宏觀判斷、缺個案透視還情有可原的話,那么在已經(jīng)拉開20多年時間距離的當下,再滿足于那種浮光掠影的簡單概括或似是而非的價值評判,而不深入到它的詩歌現(xiàn)場,挖掘出它根本的詩學價值和局限,就顯出新詩研究界的某種盲視了。
90年代有西川、歐陽江河、王家新、臧棣、陳東東、韓東、于堅、楊煉、張棗、楊克等眾多詩人,這些詩人及其作品共同勾畫出了這一時期的詩歌地圖。這一時期有《他們》《現(xiàn)代漢詩》《傾斜》《象罔》《南方詩志》《葵》《聲音》等一批民間刊物,這些刊物在 《詩刊》《星星》《詩林》《詩選刊》《詩歌月刊》《詩潮》等專門詩歌刊物之外,支持著90年代詩歌的思想藝術探索和調整。同時,“詩歌朗誦”“網(wǎng)絡詩歌”以及“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的論爭等,也構成了90年代重要的詩歌現(xiàn)象。
這些詩人、詩刊、詩歌現(xiàn)象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但在當下的新詩研究中,研究者多秉持一種“回到歷史現(xiàn)場”“恢復歷史真相”的研究取向,對挖掘新詩史上的某個不知名的詩人和作品,或是鉤沉某個重要詩人的佚作,或是清理某個重要文學現(xiàn)象的“周邊”,表示出很大的興趣和耐心,而對“近在眼前”的詩人、作品、思潮和現(xiàn)象卻常常視而不見、見而不議,這反映了新詩研究中的盲點和短板,不僅不利于對“90年代詩歌”作出公允、恰切的評價,同時也妨礙了學界對百年新詩史的整體把握,因而需要對這種研究傾向進行必要的調整和修正。
“90年代詩歌”寫作,以其對詞語和技藝的打磨,表達了復雜的現(xiàn)代經(jīng)驗,把漢語新詩引向了一個更沉潛、更厚實的境界。重新認識和評價“90年代詩歌”,首先要反思我們對這些詩歌的刻板印象,檢討我們據(jù)以評判這些詩歌的理論、方法的合理性與有效性,突破當時那些策略性的 “詩學語詞”和“詩論詩觀”。同時要發(fā)掘和整理“90年代詩歌”的史料,考察90年代的詩人們寫出了哪些作品并通過對具體詩歌文本的細讀和對詩歌創(chuàng)作現(xiàn)象的分析,來評判這些詩歌的藝術成就。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互相關聯(lián)的問題域,提煉出更具普遍性的詩學命題,從而真正揭示出“90年代詩歌”的文學史意義,并提升當代新詩研究的水平,使其具備更為開闊的視野,形成與不同時期新詩創(chuàng)作狀況相符合的研究局面。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