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年畫不斷傳承綿延下去”——訪國務院參事、天津大學教授馮驥才
“東方大地上的人文奇花”,國務院參事、天津大學教授馮驥才這樣形容中國傳統木版年畫。在他看來,年畫是中華文化性質最鮮明、文化內涵最深厚、表現形式最絢爛而獨特的民俗藝術之一。
“春節(jié)是中國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馮驥才說,每年春節(jié)都是人們生產生活開啟新一個輪回的重要時刻。所以在春節(jié)時,家族團聚,辭舊迎新,人們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來慶祝,燃起生活的激情,表達對新一年生活的渴望和熱愛?!澳戤嬚沁@種精神和情緒的外化與彰顯,因此從年畫中我們看到的是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希冀?!?/p>
對于年畫,馮驥才如數家珍:年畫在中國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其發(fā)展和流行的歷程伴隨著中國四大發(fā)明中的兩項——雕版印刷和造紙,歷史內涵和意義十分重大。年畫所承載的內容也異彩紛呈,摹畫出百姓的理想王國,反映著他們對生活的期盼?!吧钪形骞馐墓适?、傳說、神話、戲劇,甚至包括變化的時事都能納入畫幅之中,內容無比豐富。他們是老百姓創(chuàng)造的、農閑時自娛自樂的生活文化。”
然而,農村城鎮(zhèn)化、商品化、年俗的淡漠和改變嚴重破壞了年畫生存的土壤;審美趣味的變化,也悄悄地消解了人們對年畫的認同感……與此同時,老一輩傳承人相繼離世,傳承現狀不佳,也是傳統木版年畫面臨的困境,“這也是我們下一步必須積極應對的問題”。馮驥才表示,經過15年馬不停蹄的奔波,眾多文化學者勠力同心,完成了大量艱苦而繁復的工作。“我們不僅摸清了傳統木版年畫的家底,而且一些年畫產地又開始興旺起來,一些已經沒有活態(tài)傳承的年畫又‘活’了起來,這些都是讓人倍感欣慰的?!?/p>
在年畫產地調研時,馮驥才發(fā)現一批70后、80后甚至更年輕的年畫傳承人涌現出來。這些年輕人開始有了清醒的文化自覺,對中華傳統文化懷有濃厚的興趣,懷著敬畏之心鉆研、琢磨這些傳統中的經典,并不隨波逐流急于進入市場大潮,馮驥才稱之為“年畫的新力量”。
“我們所有的文化自覺最終都要變成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自覺?!瘪T驥才認為,文化先覺是知識界的使命與擔當,通過知識界的呼喚,這種文化先覺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一部分,成為具有國家意志的文化自覺,再通過一些具體的計劃與措施有序地實施下去,最終成為社會以及全民的文化自覺——這就是我們的終極目的。他樂見一批年輕的傳承人帶著這種文化自覺,投入到中國傳統木版年畫的保護和傳承中?!皩τ谀戤嫷脑鷳B(tài)、新生代,知識界也要給予充分的認識,用實際行動讓年畫這個美好的文化傳統不斷傳承綿延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