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工:藝術是借沖動而完成的理性任務
有人說,藝術起源于人類靈魂深處被壓抑的、最原始的沖動??梢哉f,我們兒時幾乎每個人都是具有“天性”的藝術家。在幼兒園里,或是三五成群的,自由組合在一起玩耍的兒童圈子里,有幾個兒童不具有“天生”的藝術興趣呢?從跳舞、唱歌、表演、畫畫到游戲,甚至是模仿大人的各種各樣的行為,這些有組織或無組織的“藝術”活動,總是受到兒童們的歡喜和不厭其煩的重演。但是,當我們的兒童時代一結束,這種“天性”又不知因何迅速消失,最后只有極少數(shù)人保存了“天性”的活力,直到老年成為老頑童。這就是生成藝術沖動的神秘性所在。
如今,有為了謀生、謀利,為了仕途而出名的藝術家,也有為了所謂的事業(yè)、成就或社會責任而從業(yè)的藝術勞動者,他們的藝術沖動是活動,目的人人皆知。如果,藝術家存在一種極為真實的心理狀態(tài),毫無疑問地就能表現(xiàn)出情感上的原本的真實性。事實上,這種真實性在利益社會里極難看到,它已無形地把藝術糅化成具有欺騙性的技術。利益中的藝術家,他們在社會活動與創(chuàng)作活動中,欺騙他人說自己熱愛藝術,甚至表現(xiàn)出一種癡狂的狀態(tài),其實只是熱愛活動的形式,隱藏了熱愛藝術的真實目的。通常的情形是藝術家的裝模作樣,沖動的表演建立在長期的生活經(jīng)驗之中,其目的不可告人。如投身藝術事業(yè),目的在“事業(yè)”而不是藝術沖動;弘揚藝術理念,重點在“理念”而與藝術沖動毫無關系。
其實,藝術創(chuàng)作不是理性的,就是出于沖動的,而事實上多數(shù)又是兩者兼有并舉的。撇開兒童天性的“藝術沖動”,藝術就是借沖動而完成的理性任務。這是藝術摻雜目的性的技術轉化,價值在于藝術商品化的定價游戲。就藝術沖動而言,兒童天性的“藝術”沖動最能呈現(xiàn)出自然喜好的一面,他們偏愛那些具有較強刺激的色彩。事實上,兒童是不會把一幅畫當做藝術作品來欣賞的,要是把畫當做藝術作品來欣賞,這絕不是兒童的真實本意,一定有被引導的成分。
不可否認,在物欲世界里,藝術沖動是很難掙脫物欲誘惑的,所以長期的生活經(jīng)驗為沖動積累了技能。在現(xiàn)實社會中,我們常會聽到“以藝術為生命”的職業(yè)口號。顯然,這是藝術家附體藝術活動的程式,與藝術精神毫無關系。相反,藝術生命是性格與精神的,沒有性格只是技能型藝人,沒有精神的藝術只是軀殼,藝術不稀罕軀殼。所以說,真正的藝術家并不是以藝術為生命,而是表現(xiàn)出自然的藝術沖動。這種沖動不是表現(xiàn)欲的體現(xiàn),而是將自己的內心生活表現(xiàn)為藝術形式的一種自然沖動。
不得不說,藝術沖動作為藝術家的內因,是思想與情感投入到藝術精神上的動力勞動。反之,作為外因的只是藝術發(fā)生的文化條件。當然,在純粹的藝術沖動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毫無疑問沒有名利可言。相反,在固有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下,純粹的藝術沖動會是一種不識時務的自絕。因為源自內心的、純粹的藝術沖動無法抗拒置身其中的生存條件,往往會被視為另類,甚至遭到各種勢力的打擊。所以,盡管藝術沖動代替不了活動,但沖動才是純粹的藝術精神。(作者為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