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美術 >> 美術動態(tài) >> 展訊 >> 正文
近日,由羅馬尼亞文化部、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國家博物館聯(lián)合主辦,羅馬尼亞國家歷史博物館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羅馬尼亞珍寶展”在國博開幕。展覽以羅馬尼亞歷史沿革為序,向中國觀眾全面展示了羅馬尼亞從史前時期到近代早期豐富多彩、瑰麗奪目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勾勒出羅馬尼亞的歷史演進與文明進程。展覽遴選共計445件(套)展品,包括石器、陶瓷器、金銀器、銅器、玻璃器、木器、壁畫、書稿及紡織物等。此次展覽不僅是一個多門類的綜合性文物大展,也是羅馬尼亞文化遺產(chǎn)在中國乃至亞洲的一次盛大巡禮。
“羅馬尼亞珍寶展”主要圍繞三大主題展開。一是羅馬尼亞文明的誕生。該部分主要以公元前3500年至前650年各時代日常生活所用的石器、青銅禮器、鐵制兵器等,建構羅馬尼亞文明誕生的歷程。二是羅馬尼亞民族誕生的序曲。該部分以考古發(fā)掘的大量具有蓋塔—達契亞人文明特征的文物勾勒出他們在羅馬征服前(公元前650至公元106年)的歷史演變與文明進程,此后達契亞人的羅馬化進程又為羅馬尼亞民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公元106年至600年)。三是東西方交匯處的羅馬尼亞文明。該部分著重展示了公元10至18世紀深受東西方藝術風格影響的羅馬尼亞文明。
陶器的制作,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以庫庫特尼文化、古梅尼察文化為代表的羅馬尼亞彩陶文化享譽歐洲。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展出的新石器時代的羅馬尼亞彩陶,無論是器形還是裝飾圖案,都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窯文化類型彩陶有諸多相似之處。在未發(fā)現(xiàn)兩種文化直接交流的證據(jù)下,如何理解兩種物質(zhì)文明藝術風格的相似性,也為學術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
中羅兩國博物館間的交流始于上世紀70年代。為發(fā)展兩國間的友好關系與文化交流,197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受邀在羅馬尼亞展出。這是中國首個赴羅馬尼亞舉辦的文物展,也是兩國博物館之間的首次合作。1985年,中國又在羅馬尼亞推出了“中國宋元明清瓷器展”。21世紀以來,中羅兩國間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之景。為更好地促進兩國文化交流,2013年11月,中羅兩國政府在布加勒斯特簽署了《羅馬尼亞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2013—2016文化項目合作》協(xié)議。2014年4月,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國內(nèi)數(shù)家博物館聯(lián)合在羅馬尼亞國家歷史博物館推出“華夏瑰寶展”文物大展,再次引起了巨大轟動。為豐富中國觀眾對羅馬尼亞文明歷程與歷史發(fā)展的認知,增進兩國人民間的情感交流,中羅兩國博物館工作者特別推出此次“羅馬尼亞珍寶展”,向中國觀眾介紹絢爛多彩的羅馬尼亞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