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走進方掬芬的家,最顯眼的是四個幾乎占滿整面墻的書柜,一本本發(fā)黃的書整齊地排列,書與書的空隙被主人放置著精致的小工藝品和玩偶。桌子周圍擺滿了各種植物,郁郁蔥蔥占滿了客廳的一角。已過耄耋之年的方掬芬,頭發(fā)盤成一個小鬏兒梳在腦后,身穿白花藍底對襟小衫,眼神中偶爾還有孩子般的調皮,又不失從容與平靜。
客廳的墻上掛著兩幅油畫。一張是半身坐畫像,方掬芬坐在那里,望向遠方,若有所思,凝重,端莊;另一張是兩只梅花鹿在覆有白雪的松柏間嬉戲,若隱若現,輕盈,靈動。兩幅畫好像她老人家一生的寫照:作為普通人,她嘗盡人生甘苦,而作為一名兒童劇演員,她一輩子有著孩子般的純真和對這個世界的好奇。
出生在教師家庭,父母賦予天性活潑的方掬芬自由成長的土壤。兒時的方掬芬非常調皮,常常帶著一群孩子爬樹上房,在馬路上瘋跑,有時甚至還會用小竹竿捅在躺椅上打盹的爺爺的鼻孔。愛好文藝的父母還讓方掬芬較早地接觸到音樂和文學。父親酷愛讀書和音樂,常常用唱歌的調子吟誦古詩,也常常哼著當時流行的中外歌曲;母親是語文老師和唱游教員,有空就教家人唱歌;姥姥則是位會唱山歌,又會講故事的慈祥老人。每逢暑假,父母會帶著他們坐著“大洋船”回老家看爺爺奶奶。方掬芬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倚著船欄桿看風景:江水滔滔,天色變幻,兩岸景致在自己面前移動,怎么都看不夠!爺爺奶奶家周圍是一大片菜園和一個清澈的小池塘。天上的云彩,夜空的繁星,竹林里的螢火蟲,山間的迷霧,大海的波濤……大自然給了方掬芬最質樸、最真實、最鮮活的藝術啟蒙,在大自然懷抱中的方掬芬如魚得水,自由地游戲著,歌唱著。那是10歲之前,方掬芬這輩子最幸福、最無憂無慮的時光。
隨著戰(zhàn)爭的爆發(fā),家人逐漸散落各方。難童教養(yǎng)院、農業(yè)職業(yè)學校、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附屬中學師范部、鹿苑中心小學、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藝術教育系戲劇專業(y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國家經歷著一次次磨難,方掬芬也一次次經歷著苦難:防空洞中依偎在姥姥和媽媽懷中,耳邊敵機震耳欲聾,轉眼自己的家、高聳的樹木、漂亮的花草就變成了廢墟;難童教養(yǎng)所里少得可憐的食物和在陰森的禁閉室里死去的小伙伴;在鹿苑中心小學,親眼看著自己的學生迫于生計而輟學;獨自領著幼小的女兒,走在節(jié)日里熱鬧的天安門,想著下放到北大荒勞動改造的丈夫……
方掬芬經歷過許許多多的起伏,煎熬也扎扎實實印在了心上: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當時的社會風貌與生活細節(jié)、當時的人與人的關系,她都記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只是沒想到的是,這所有的生活卻在日后幫助她成功塑造了一個個動人的形象。《以革命的名義》中的別佳、《瑪申卡》中的瑪申卡、《奇怪的“101”》中的遠航……舊社會的流浪兒,歷經辛酸而樂觀,受盡折磨而堅強,最后在新中國和黨的培養(yǎng)之下成為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方掬芬一直扮演這樣的兒童。每遇到這樣的角色,方掬芬都會在記憶深處慢慢將過往的經歷撈取出來,豐滿自己的角色。這樣的角色,方掬芬演一遍就痛一遍,但她愿意,“我想通過表演告訴今天的少年兒童,生活是很艱難的,同時又是美好的。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風浪,都要頑強、有意義、有作為地活下去。”
如今,離休在家的方掬芬遠離舞臺已經很久了,可她的心從未離開過舞臺,離開過孩子們。她為兒童劇的發(fā)展搖旗吶喊,“兒童劇發(fā)展必須是半公益的,國家負擔太重的話,可以由公司來贊助!薄耙欢ㄗ尳裉祜L華正茂,創(chuàng)作熱情旺盛的演員們在舞臺上多實踐,多為他們寫劇本,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多演好戲,千萬別干擾他們!彼v故事,當評委,盡管行動不便,可只要別人張口邀請,她必去無疑。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總有人幫助我,我就像在一個不死湖上飄著,不管遭遇什么樣的事情,總有人托著我,不讓我沉入湖底。我現在的一切都是人民給我的,人民需要我,我會加倍奉還。”聰明是一種天賦,但善良是一種選擇。經過了生活的磨難,受盡了各種委屈,方掬芬依然保持著最初的善良,保持著對生命滿腔的熱情。正如她的自傳體書名《漫長的童年》一般,當了一輩子的兒童劇演員,她得以擁有漫長的童年,而恰是這漫長賦予了她一生的孩子般的純真,賦予了她一生的藝術芬芳。
方掬芬,生于1929年,祖籍湖北省廣濟縣。兒童劇表演藝術家,在中國戲劇舞臺上開專業(yè)成年演員表演兒童形象之河,善于運用形體動作細節(jié)和語言刻畫兒童個性特征。